以滅蚊大計活化偏鄉

李碧華 |2013.06.16
1898觀看次
字級
台灣國樂團為「探子」伴奏,武戲身段逗趣,傳藝到偏鄉。圖/沈松清

台灣城鄉有差距,南北差距將近三百年,偏鄉的孩童七成平常沒補習、五成沒有學才藝,四成則完全沒有參與過藝文活動。暑假已來臨,藝文單位是不是該為這些缺乏文藝滋潤的孩童安排仲夏活動呢?文化部長龍應台不曾說,享有人文教育是城市孩子平常的事;而鄉下小孩會比城市孩子,受到更多的自然與泥土的教育?

因此,讓城鄉孩子享有較平等的文化權,成為一個重要的憧憬,花東偏鄉地方文化館好戲即將連台,六月開啟「鄉見歡」,踏出藝文飄「鄉」的第一步。「失去表演舞台,等於失去文化認同。」文化部主任秘書蔡湘表示,全台地方文化館目前有兩百五十八處,是由在地的閒置既有空間活化再利用而來,並非大型的新籌建專業表演場地,各館舍申請補助後,可引入專業團隊來經營,為鄉里的精神生活注入活水。

蔡湘說,地方文化館多數位於資源貧瘠、人口外流的偏遠鄉村地區,「活化」困難度的確偏高,而且外界又常以「參觀人數」來做為館舍評比唯一量化指標,使得主管單位常為熱度不足而費心加溫,甚至引來蚊子館爭議。「其實,協助閒置空間活化及轉型成果不差,」蔡湘統計,地方文化館每年開館日平均達兩百四十九天,常態開館達每年超過兩百天之館已近八成,與國際同類型場地開館日一年約一百二十五天至一百六十七天比較,在地文化館表現甚佳,「地方文化館不僅沒養蚊子,甚至為閒置空間再利用啟動了滅蚊大計畫。」

暑假開跑的《傳藝鄉見歡》即是滅蚊大計的重頭戲,從蜻蜓點水到深入紮根,傳藝中心邀來國光劇團、台灣國樂團、台灣豫劇團等國家級表演團體傾巢而出,進行三個月的駐鄉「long stay」,結合地方團隊,投入精緻藝文展演及賞析know-how,為藝文發展累積動能。

「暫別台北、暫別兩廳院,傳統藝術下鄉去也。」蔡湘表示,以前文建會時代已媒合某些藝術團體到地方表演,但傳統藝術仍未落具體實到地方,這次傳藝中心三個團隊傾巢而出,不光只是表演,透過講座、工作坊,更活絡地方文化館。

蔡湘說,三個國家級藝文團體以責任分區,在為期數月的紮根中,傳統藝術專業團隊及地方藝文團隊共同創造文化館的新價值,「事實上,從文建會到文化部,十二年來,共補助了超過兩百個以上的地方文化館。」這些館舍分布全台各鄉鎮社區,活化模式多元,包括轉化原古蹟、歷史建物空間劣勢者;以教育下一代關懷大自然為宗旨者;結合社區資源,作為居民認同場域者;延續保存傳統技藝者;充實地方產業以結合文化教育者;彰顯地方人物史蹟者等,文化部皆進行專案管理。

一步一腳印,文化館在地方上已逐漸成為在地人的藝文分享重鎮,形塑出多元風貌。蔡湘認為,偏鄉的確欠缺資源,要跟上文化權平等及泥土化政策的腳步,相關單位的確要構思更具特色的活動來挹注藝文資源。《傳藝鄉見歡》將舊的傳統與新的在地牢牢綁在一起,無異達成了同步活化的成效。

文化觀察家鄧佩芬則指出,人才培訓能為地方紮根育成,培育表演人才種苗,凝聚居民對地方文化館的認同與感情。如國樂團將赴南投規畫「樂動地方音樂館」,國樂演奏研習、成果音樂會、示範教學講座等,都符合社區嚮往。

擴散分享更能吸引社區民眾共同參與。如國光劇團將赴花東地區辦理「京.采花東」活動,包含表演藝術活動及影音展覽、大師講座系列等。在生活中學習,體驗活動則可引導在地人入門。鄧佩芬說,諸如表演實作、工作坊、親子學習等,都是激發生活潛能及社區參與的妙點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