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冠明 天生反骨 人生樂活

杜晴惠 |2011.09.24
3479觀看次
字級

一個天生反骨、年輕時憤世嫉俗,長年浮沉漂泊的浪子能否找到樂活人生?從江冠明身上,答案是肯定的。

這一天,誠品書店三樓cooking studio裡擠滿人潮,現場座無虛席,許多讀者圍著他,聽他說著在都蘭山隱居、經營民宿、開PASA廚房的故事。前半生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他,以一貫堅定口吻說,美食不需要「正統」與「星級」,人們應該追求屬於自己的美味,而且就在我們生活周遭,「各種食材存在著互補性,巧妙運用食物本身的特色就能自然調味,我一直強調每道佳餚烹煮時是不需要任何其他調味料的。」他說。

如果你認識四十歲以前的他,對於他現在的新身分—PASA廚房的廚師,一定覺得錯愕。

出生於新竹的江冠明,大學時代從都市景觀與建築系念到哲學,自修歷史、文學、藝術、電影。曾經獲得實驗電影類金穗獎;也曾經擔任過電視CF企畫與製片,還到台大視聽社當過講師,講授「實驗電影創作概論」;替專研原住民文化的教授胡台麗拍攝的16mm影片《矮靈的叮聆》紀錄片錄過音。

他比一般創作人更多才多藝,文字與影像齊發,攝製過十多部社運紀錄片,如《二二八紀念》、《三一六農民抗議》、《新約教會抗議》,一九九一年更以「樂生療養院」主題獲自立報系報導攝影獎,並發表《小眾媒體白皮書報告》。文字創作得過《聯合報》報導文學獎首獎、《台灣新文學》主辦散文獎首獎;自然生態文學獎散文獎第二名;四度獲得國藝會創作補助。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張茂桂說,江冠明身上反映著二○○○年後另一種台灣人的面貌:「他們經歷過八○年代後社會運動的狂飆,逐漸厭惡政治的反覆與勾心鬥角、工商社會的勢利與掠奪、都市的緊繃與拘謹,甚至對學術研究的框架也覺得虛矯。」

憤青隱居都蘭山

十二年前,他放下一切,包括自己的婚姻,自我放逐到台東都蘭,選擇以勞動來定性,他向原住民朋友租來廢棄的農舍,農舍周圍一公里沒有其他農家、蔓草荒蕪,他喜歡那種孤獨寧靜,即使農舍連像樣的浴廁都沒有。

接水管、油漆、種樹、訂書架、搭涼亭、布置庭園,樣樣自己來,他說,喜歡流汗勞動後,心靈舒坦放空的感覺,而且沒有甘苦交織的過程,山居歲月的滋味不夠深刻。

許多朋友問他,為何能夠、而且敢於拋下一切隱居起來?對他來說,這只是人生不同選擇,他認為,人們常說退休後才能享受回歸自然的生活,都是空話,如果此刻放不下,何必奢談未來?

現任原住民委員會主委的孫大川說:「冠明是我見過的朋友當中生命力最旺盛的一位,他始終保持對許多事物的好奇與熱情,並從不吝嗇將自己歸零,投入另一個對他來說可能是完全陌生的領域。出入之間雖不至於說是毫無掙扎、困惑,但他那頗為自戀又容易自我感覺良好的性格,總是讓他很快地走出死蔭的幽谷……實在是一個很幸福、很自主的男人。」

但是,如此隨性困苦的生活,家人難道不擔心嗎?他誠實的點點頭,最擔心的是他的母親,江冠明說:「就在出書時,母親因肝癌過世,過兩天是她的告別式,我想火化這一本書給她,告訴她,我過得很好,她不要再為我擔心。」此刻江冠明找到後半生的生活重心與樂趣,現在的他,不僅透徹自己的心念,放慢自己的腳步,不會再為他人煩惱,只願意帶給朋友快樂。他希望母親在天之靈也能看見他的快樂,即使這樣的人生並非社會主流,卻是他心甘情願的選擇,此刻,他真的很滿足且快樂。

回歸田園守當下

照顧著十來坪大的菜園,放棄嬌嫩菜種,改種耐活易照顧的野菜,常常,他一個人鍋裡煮著麵,到菜園裡摘菜放進鍋裡煮,坐在自己搭建的涼亭,吃著麵的同時,他說他似懂非懂的明白「一簞食一瓢飲」的快樂。從未學過廚藝的他,自創料理,他的PASA廚房與民宿遠近馳名,居然吸引許多旅遊節目製作單位登門採訪。

誠如孫大川所說:「仔細回想二十幾年來冠明的生活軌跡,體會他浮沉漂泊的浪子生涯,背後有他積極、自負又不服輸的一面,他的即興和流浪是充滿自主性的……他根本不是風箏,他其實是滑翔翼……起降不假他人牽線,隨緣卻自主。」




心靈愈孤獨
生命愈真實


文/江冠明

半輩子東奔西跑,人生彷彿沒什麼方向。隱居都蘭進入第七年時,對人生依然困惑,不安的靈魂尚未平靜,面對未來依舊徬徨,不知何去何從。墾荒種菜是生活片段,即興下廚到成立PASA廚房是意外插曲,但這些片段或插曲仍無法串連出完整的人生;當時即使沉思寫作,依舊無法抒解心中的猶疑。比起宋朝禪師面壁,五年十年二十年慢慢頓悟,七年算什麼?

到台東找到一處偏遠的農舍,整地、蓋涼亭、打造庭園,為心靈和身體提供舒適的解放空間,這是誠實面對自己而選擇的生活方式。

以前念建築的專業如今用來搭建涼亭,當作人生的畢業作品;讀過的文學小說,構築了眼前的生活美感;思索哲學三、四年的想法,用來想像PASA廚房的存在主義;青春期玩實驗電影的創意拿來做菜;拍紀錄片的手法轉化成寫作的技巧。一九九七年決定封機不拍片,放下攝影機拿筆寫作,突然間海闊天空。烹飪後更慢慢領悟:「這一切是一點一滴相互關連的銳變。」

寫下這些文字時,只是順手記錄當時的感覺,沒想到後來竟成為生命思想的分水嶺。

一九九七年落腳台東,作夢都沒想過會成為廚師。忘記小學作文題目「我的人生志願」到底寫了什麼,但絕對不是「廚師」。回首人生,經常中途下車,下車後換另一班車,還沒到終點又中途下車,就這樣來到都蘭山腳,走進荒山野地,從此遠離人群多年。

人生是斷裂、漂浮、不確定的;人生也不需要標準答案,就像烹調不需要標準食譜規範。從小不想當模範生,隱居台東十年後,成為流浪文字工人、自由鄉村廚師,有何不可?

遠走台東十年才讓生命歸零,十年間沒有生涯規畫,不做任何預設,人生觀的轉變非常跳TONE,愈住愈偏遠,隱居的心靈愈孤獨,但生命卻愈見真實,思想也更加超越。PASA廚房是意外,人生旅程的發展也是意外,我逐漸從中享受烹調的樂趣,並透過料理與旅人分享對美食的共鳴,因而找到身心安定自在的力量。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漫滋慢味PASA廚房》)




剩菜哲學

二○○八年,旅遊生活節目《瘋台灣》的主持人Janet第一次到都蘭山採訪江冠明,問江冠明跟哪位師傅學做菜?沒人相信他是無師自通的。追問之下,他靈光一閃,隨口說了,「我的師傅是《料理鼠王》……。」

《料理鼠王》是由美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迪士尼影片出版的動畫電影,關於一隻老鼠夢想成為巴黎一家法國餐廳傑出大廚的故事。江冠明說他當時純粹是半開玩笑的回答,後來想一想,片中那隻名叫「雷米」的老鼠確實啟發了他。

在片中,老鼠雷米常隨手拿起不同食物放進嘴裡,咀嚼後卻發現絕佳搭配,就如同他一人身在遙遠的都蘭山,少了複雜多元的食材選擇,只能將手邊現有材料放在一起烹煮,少了主觀認定與預設立場,煮食成了一場場美味探險。

問他為何將自己最經典的食譜命名為「剩菜」?他說十年的隱居山林歲月,好比當初擱置在冷凍庫的殘餘醬汁,早已為人所遺忘,沒想到有一天他偶然間拿出這包醬汁隨性烹煮,卻意外受到朋友青睞,那包剩菜等於牽動他整個生活步調與內容,也讓他得以發展出PASA廚房概念。

他從「剩菜」中悟道,世間一切均是因緣俱足,強求不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