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台灣近代社會歷史人物的縮影

蒲添生(1912-1996),是台灣歷史上,第一位最具專業能力、也是作品最多的人像雕塑家。他一生用大量的人像塑造,忠實而藝術性地,寫下了台灣戰後政經變遷的一頁史詩。
擅長掌握人物神韻的蒲添生,除政商名流、社會賢達、醫界菁英等,尤以國父孫中山先生及總統蔣介石像的完成,奠定了他戰後官方人物雕像的典範地位。此外,他對人體深入的研究與掌握,充滿了自信與率性,在強調客觀自然的基礎上,創造出簡約、優美的藝術風格。
《神韻‧自信‧蒲添生》一書由歷史學者蕭瓊瑞執筆,以豐富珍貴的老照片,不同角度展現的肖像及人體塑像創作,詳實呈現蒲添生創作生涯的階段性蛻變外,亦完整顯現台灣近代社會的歷史人物縮影。
奠定官方人物雕像典範地位
蒲添生嘉義美街人;二十二歲入日本帝國美術學校雕塑科就讀;之後又進朝倉文夫的雕塑私墊學習。朝倉是日本雕塑近代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家之一,作品以自然寫實的風格,展現文學與哲學的特質。在朝倉塾中長達八年的訓練與陶成,蒲添生三十歲時學成返鄉,娶前輩畫家陳澄波之女紫為妻。
一九四五年台灣脫離日本統治,一向充滿祖國意識的陳澄波,推薦女婿蒲添生為台北市政府及國民黨台灣省黨部,塑造「國父孫中山銅像」及「蔣介石戎裝銅像」。
「國父孫中山銅像」是蒲添生運用了朝倉老師所贈的相片資料,掌握了孫中山先生各個面向的頭部造型,並以孫中山在日本長崎演講「亞細亞主義」的留影;民初新式知識分子的造型,充分表現孫氏推動民主思潮的貢獻。這是台灣戰後第一件由政府委託製作的公共藝術,也是全台第一件由本土藝術家創作完成的國父像,也成為日後許多同類作品參考、學習的典範。
「蔣主席戎裝銅像」是一九四六年台灣省黨部,為慶賀蔣介石六十大壽所委製的。蒲添生用軍裝詮釋一代強人蔣介石,以不戴軍帽的造型,引發多人質疑,甚至恐嚇。儘管有人認為,身著戎裝,就該戴上帽子,不過,蒲添生認為,蔣氏不戴帽的光頭造型,就藝術表現上,更具曲線的變化,而不呆板制式。蔣主席見了,讚美銅像雕得十分神似,才平息了大家的爭議。
國父和蔣公銅像的完成,奠定了蒲添生人物雕塑的典範地位,更開啟了日後不平凡的創作之路。
自由與平等──二二八幽靈的控訴
一九四七年,陳澄波因二二八事件受牽連,行將就義前,他在監中寫下給女婿的遺書,字字血淚,令人感動。遺書完整的內容於《神韻‧自信‧蒲添生》一書中首度公開,陳澄波除請求女婿代為照顧家庭、安慰遺族外,亦叮囑藝術同道對女婿「氣有稍強」的性格,加以包容原諒,並期待大家團結相讓、「勿分枝作派」。
同時,他還請求蒲添生為他舉辦遺作展,並將部分畫作所得提供給台陽展。兩年後蒲添生贈舊台幣三十萬予「台陽美術協會」,作為充實該會會務的基金,完成岳父的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