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盛放 十六棵玫瑰 如大地一般的姚宜瑛

◎張夢瑞 |2008.07.19
1745觀看次
字級

姚宜瑛是台灣文學界的女中豪傑,
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創辦了一家「大地出版社」,
苦心經營,使之成為台灣文學出版界有名的「五小」之一。
這位「大地」主持人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女散文家,
確切的說,她是先踏上文學創作之路,然後才轉向文學出版,
姚宜瑛曾受到張愛玲稱讚為台灣女散文家、女出版家。


作家姚宜瑛住在台北市的瑞安街23巷,在都市這頭巨獸還沒有進一步改變瑞安街時,這裡曾經是一條家家花草青翠,靜謐美麗,在市塵中散發文藝氣息的小巷。瑞安街23巷原先是309巷,姚宜瑛住8號,斜對門11號是文學大師梁實秋的家,梁大師生前種的麵包樹,一年年成長,碧翠茂密羽狀的葉子,大似臉盆,已砍掉多時,現址是一幢高樓。

右鄰10號,曾經是《劍河倒影》、《在春風裡》作家陳之藩的舊居,小園中垂柳如煙的美景,現在也成了高樓,再往前走是以翻譯《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同情的罪》等著名的翻譯家沉櫻的家。前幾年市府拓寬瑞安街的馬路,家家園中的花草集體消失。

現在的瑞安街是一條日夜喧嘩的巷子,四通八達打碎了往日的寧靜,「在繁華的屋浪中,我感覺到未來還有更多的變異。」在這條「文學巷」住了40年,同時主持大地出版社27年的姚宜瑛說。

寫作與出版皆出色的姚宜瑛,出生在江南的書香世家,上海法學院新聞系畢業,1949年5月來台,初期在掃蕩報及經濟日報擔任記者。婚後,毅然退出職場,全心照顧一對兒女。從中學到大學,姚宜瑛都是校刊的總編輯,寫了一手好文章,是寫作比賽的常勝軍;再加上幾年記者工作,使她在辭去工作後,很自然地回到她最喜愛的文字工作。

持家種花之際搶親

姚宜瑛年幼時,父親長年遊宦在外,外婆的身體又不好,她的母親是長女,要幫忙外婆照顧全家人,因此母親就帶著她和弟弟住進外婆家。外家有間大書房,是中舉的太外公和外公苦讀的書齋,另外還有一間舅舅的畫室。

童年,姚宜瑛天天在書房裡消磨,在書香世界裡長大。母親是傳統書香門第中的新女性,幼承嚴格家教,繡得一手好刺繡。母親教她繪畫、刺繡,她偎在母親懷裡背唐詩、念古文。那裡是孕育姚宜瑛對文藝最初的鍾愛。

舅舅是藝專畢業的藝術家,同鄉同學徐悲鴻常來找舅舅聊天。姚宜瑛常往舅舅的畫室跑,舅舅跟徐悲鴻聊天時,她就坐在舅舅的腿上,聽他們談畫說書,直聽到兩眼發酸,倦極而睡。種種的啟發,使姚宜瑛長大後,很自然的朝文藝發展。

姚宜瑛第一篇作品《搶親》,於民國53年發表在中央日報,隨後,《等虎記》和《尋親》分別獲得「自由談」及「皇冠」雜誌小說獎徵文首獎。姚宜瑛略帶靦腆地說:「這些都是我在持家種花之際寫的東西,不是很成熟,現在重看都會覺得臉紅。」事實上,《等虎記》、《搶親》都是相當耐讀的作品,今日讀來,仍然覺得饒富情趣。

民國57年,姚宜瑛的長篇小說《明天的陽光》在「女性」雜誌連載,隔年發行單行本。接著她的短篇小說《煙》也在同年出版,之後,主編「中國文選」。民國61年,成立「大地出版社」,一直到民國72年,才在聯合報發表「春來」一系列的文章,因為真情流露而喚發感人的力量,當時海內8家報紙雜誌轉載。

以種花的心情經營出版社

《春來》大部份是寫母親,也記述中國人的苦難。姚宜瑛與母親分別40年,40年來,沒有一天不想母親。民國71年,姚宜瑛接母親從大陸來台,母女相見,姚宜瑛如小兒入母懷,種種快樂流瀉到紙上;她以真實而細膩的筆觸,描述母女分別後的刻骨想念,再見到母親時悲喜交集的真情流露,同時記下悲苦,為過去40年母親和整個中國所受的苦難。《春來》中的「報答」、「暗」等多篇文章,都被讀者文摘轉載,另有幾篇曾在大陸報紙轉載。

林太乙(右)任《讀者文摘》總編輯時曾多次選用姚宜瑛(左)的文章。

五、六○年代的台灣,出版環境欠佳,要出版一本書是相當困難的。女性成立出版社尤其不易。1955年成立的「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在五○年代末期收集成員的作品所出版的3輯《婦女創作集》,是較明顯可看見的女性作品。直到六○年代末期,林海音從聯副因政治因素下台後,開了一家「純文學出版社」,1972年姚宜瑛成立「大地出版社」,女性才開始成立自己的出版社。

姚宜瑛表示,40年前的台北較為樸實、安靜,重慶南路整條的「書街」與專賣舊書的牯嶺街,是她常去的地方,也就是在這種大家喜歡讀書的環境下,她成立了「大地出版社」。姚宜瑛出書完全不想銷路問題,她說:「當初投入就不是為了賺錢,不需要為賺錢而去追逐風潮,隨便出些沒有價值的書。與其違背理想,不如乾脆不要做。」

從小愛花如癡的姚宜瑛,被出版社的員工形容她是「以種花的心情來經營出版社」,細膩的栽植澆灌,堅持的等待。「大地」第一本出版的書是有關教養孩子的翻譯作品《父母怎樣和孩子說話》,之後出版了余光中的《白玉苦瓜》,還因此被嘲笑為傻子,因為詩集是沒有市場的。「大地」也出過向陽、張錯、羅青、敻虹的詩集,直到出版了席慕蓉的詩集,才獲得暢銷。

過程曲折而溫馨

研究台灣詩選的文學評論家孟樊表示,「大地」出版的《無怨的青春》、《七里香》是國內最暢銷的詩集之一,到現在這兩本詩集依然是書市的寵兒。

書自有其生命,姚宜瑛曾為了出版余光中翻譯的《梵谷傳》,而親訪當時已停止出書的晨光出版社發行人陳紀瀅,陳紀瀅為她孤軍奮鬥而擔心,但在聽她表達過出版的理念之後,便毅然將版權還給余光中。余光中拿回書後改了一年多,改了一、兩百次,然後再交給大地出版社。雖是一本舊書,重新整理再上市出版竟花了3年,但姚宜瑛覺得很好。因為出版後至今已達30年,依舊是本長銷書。所以書與人的命運有時是相同的,當她看到一本好書,要出版它時,背後的產生過程總是充滿了故事,曲折而溫馨。

有些出版過的書及背後的人、事,一直惦記在她的心裡,包括吳奚真先生翻譯的《嘉德橋市長》、馮菊枝的《賞鳥去!春天》。提到吳奚真,姚宜瑛回憶起30多年前夏末,她在牯嶺街舊書店無意間在書攤上翻到一本舊書《斑衣吹笛人》,她驚喜如見故人,抗戰時就讀屯溪江蘇臨中,曾看過這本書,原著是英國作家,維爾‧休特(Nevil Shute)。寫一個勇敢、慈祥的吹笛老人,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拯救歐洲難童的故事。雖然書已殘破,卻讓她想起少年時對文學的熱愛,和抗戰時流亡學生的許多回憶。她很想重印這本書。

大約半個月後,姚宜瑛找到正在師大執教的譯者吳奚真,請他幫忙翻譯出版。吳奚真得知姚宜瑛的心意,立刻表示,願意翻譯此書。這「大地」第6本書。

當止即止 她放下

姚宜瑛感謝上天,30多年前的社會質樸、安靜,年輕人還有心情讀書,她有幸在這樣美好的時機,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業出版天地中,她有理想、有執著、有抱負、孜孜不倦的學習,上天厚她,「好像全世界都歌唱著來扶持她、鼓勵她、給她熱情的掌聲。」

次年,《斑衣吹笛人》入選為青少年優良讀物,吳奚真繼續在「大地」出版了包括《英語散文集錦》、《當代生活藝術》、《名人雋語》等5本書。

因為這些書,讓姚宜瑛體會到一件事:「人只要心中立下目標,鍥而不捨地去做,終究是會成功的。」

同為出版文學書籍的出版界「五小」(另有純文學、爾雅、洪範、九歌)五間出版社的負責人,因為大家都是寫作的文友,相處得很好,同行不忌。他們每個月有個早餐會,後來變成午餐會,地點在東區各大西餐廳,最後固定在林海音家附近的「法德吉」西餐廳。這是歡樂的聚會,大家廣邀文友、畫家及國外友人來參加,後來「遠流」、「戶外生活」加入,更是人與書濟濟一堂,熱鬧又充滿書香。大夥兒常天南地北的談天,交換資訊、新出版的書,非常快樂。那是文學燦爛的年代,文人彼此相重,聊天、談笑。一頓飯往往吃到下午3、4點才散。


「五小」時代的姚宜瑛(左三)與陳遠建(戶外)、葉步榮(洪範)、蔡文甫(九歌)、林海音(純文學)、王榮文(遠流)、許禮平和隱地(爾雅)合影。


「那是值得記憶、懷念的年代。」姚宜瑛回憶當年的情景說。「五小」的書在市場上有極大的力量,「五小」每月餐會,持續了十幾年。當然在出版業裡也會遇到許多挫折,「但是人生就是這樣,哪裡沒挫折呢?」姚宜瑛說,她經常碰到一些不認識的人告訴她,他們看過「大地」出版的哪些書,很感謝「大地」出了那麼多好書,豐富了他們的心靈。姚宜瑛表示,這是她最感欣慰的事。

1999年,姚宜瑛離開耕耘27年的出版社,27年來,「大地」出版3百多種書籍,姚宜瑛在盛年時開創自己喜歡的事業,待隱隱看到黃昏的光影,「當止即止」,她放下。她為走過的路而欣慰,更感謝人世,尤其是收到許多讀者的書信,她才了解:「愛有千百種,苦痛或快樂都是愛。」

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會成功

1984年姚宜瑛(中)與文友高陽(右)、唐魯孫(左)攝於來來飯店。

離開出版社,姚宜瑛的筆卻更加忙碌了,這些年她陸續寫了許多懷念故人的散文,每一篇都很有分量,第一篇是「熊掌和灑金箋」,記述唐魯孫、高陽兩位鴻儒共遊,或聊天喝茶的快樂時光。他倆都是出身閥閱豪門的大文人,知書達理,聊起舊日宦達之家和帝王家事,真是迷人。姚宜瑛說,人都會懷舊,她時常想起這兩位一南一北,已經遠去的貴公子,「他們文名滿天下,相知相惜,在共同的回憶裡,重溫昔日榮華富貴的生活,相互敬重,言談中處處進退有序,使我欽佩懷念。我在儒家傳統教育中長大,懂得欣賞老派人的規矩和風範。」

「十六棵玫瑰和甜杏」是記錄已過世的師大教授吳奚真。姚宜瑛說,她常常想起這位正派、耿直不阿的前輩。1995年7月,師大計畫為70歲的吳奚真出版嘏文集,邀她為文共襄盛舉,姚宜瑛欣然同意。幾天後,吳奚真剛巧打電話給姚宜瑛,姚宜瑛說出師大準備為他籌備文集一事,姚宜瑛並透露要用「十六顆玫瑰和甜杏」作題目為他祝壽。吳教授立刻答:「妳有時間寫文章真好!可是我不希望勞師動眾,出什麼祝壽文集。」

任憑姚宜瑛如何勸說,吳奚真仍笑著婉拒。姚宜瑛不免責備自己:「假使我不說他就不會知道,我太對不起師大了。」由於吳奚真再三反對,師大最後只好取消原來的計畫。姚宜瑛說:「也因此,使我更加了解吳奚真的謙恕、淡泊。不貪念世俗的熱鬧,他是中國真正的讀書人,一生沉浸在文學和譯著的世界有所為有所不為,心如光風明月。」1996年,吳奚真因胃癌辭世,姚宜瑛在卸下「大地」工作後,寫下當年未曾完成的「十六棵玫瑰和甜杏」,同時以此名出版她第2本散文集。

←攝於民國38年2月當時姚宜瑛才剛滿20歲。


攝於民國97年7月

目前姚宜瑛正籌畫出版下一本書,因為每天做著自己喜愛的事,讓她心境愉快,充滿活力,另外,她還大量閱讀新書與報刊,有著比同齡女性更年輕的心境,也更瞭解時代的脈絡,她的體認是:去做自己真心喜愛的事,日子才會變得更美好。她去做了,而且做得很成功。認識她的人都說:看不出姚宜瑛已經到了耄耋之年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