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新鮮?吃農藥?理性正視蔬果殘餘農藥

文/胡雪綾  |2024.03.02
674觀看次
字級
傳統端午節用來驅蟲、避邪的艾草,也算是天然農藥的一種。圖/維基百科
提升作物產量勢必要驅蟲。圖/123RF
農作物不能避免害蟲對治。圖/123RF
害蟲啃嚼綠葉使農作物收成欠佳。圖/123RF
蔬果只要經大量流動的水清洗,幾乎不會殘留農藥。圖/123RF
圖/123RF
各種汙染使海洋食物鏈成生態隱憂。圖/123RF

文/胡雪綾

60年前,具生物科學背景的自然文學作家瑞秋‧卡森,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不畏權勢的向人類提出警訊,告知社會大眾:殺蟲劑DDT會嚴重影響人類及生態環境。

DDT功過難以一言蔽之

當時的環境背景,DDT在二次大戰中有效抑止疫病傳染,又發現對殺蟲也很有效,能使農作物豐收,因此被視為便宜、有效、又安全的「仙丹」,化學商界開始大量推廣。

然而,卡森的朋友荷金絲在麻州鳥類保育所的小鳥們,卻因被飛機噴灑DDT而中毒,經抗議無效,因此請卡森協助。卡森進一步研究證實:殺蟲劑具危險性,並勇敢出書來告訴世人。

儘管1962年書籍出版後,引起許多化學工業家強烈攻擊和施壓,但當時的美國總統甘迺迪在讀完書後,立刻要求「科學顧問團」審查,結果證明卡森的研究屬實,最後終於立法禁止DDT使用,成為環境保育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農藥疑慮始終困擾人

此後數十年,「 蔬果農藥超標」、「農藥易致癌」、「禁用XX農藥」、「外銷水果驗出XX超標」……的新聞時有所聞,令消費者不免產生食安焦慮。應運而生的,市售蔬果開始大量推出無毒蔬果、安心食材、有機栽培、水耕蔬菜……讓消費者在吃下食物前,有更多選擇。

但話說回來,農藥種類超乎想像的多,消費者究竟該怎麼看待?當咬下一口食物時,究竟入口的是新鮮蔬果,還是滿嘴農藥?

同時研究農藥學暨昆蟲學的台大昆蟲學系昆蟲毒理研究室教授黃榮南表示,使用「農藥」的目的,一般是為了保護農作物,因此使用化學藥品(包括天然或合成),來對有害生物(例如:害蟲、寄生蟲)達到預防、消滅、忌避、不育(也就是指未必需要透過直接撲殺)、拒食或減輕危害,以及可對植物生長進行調解作用。

天然農藥生活隨處見

黃榮南教授曾在PanSci TALK上,分享農藥的知識指出,農藥未必是化學合成的產物,事實上,「天然的農藥」早已遍布人們生活中,因為許多植物本身就具備毒性。

「小時候有些人會拿『魚藤』去毒魚,再把暈死的魚帶回家加餐;端午節被用來『驅邪淨身』的雄黃、艾草,也是普遍常用的無機天然物和植物性農藥。」黃榮南說,天地間的無機天然物還包括銅、砷、汞等,而植物性農藥則有一般人熟知的除蟲菊、苦楝等。

亞熱帶農作必要之惡

「農藥的種類非常多。」黃榮南指出,依據管理法規、作用機制、化學構造、作用對象、劑型和毒性……等,農藥的分類相當複雜。台灣自80年前首度引進合成有機氯農藥後,農藥銷售及種類逐漸增加。

根據農委會防檢局的統計,台灣自民國2010年起,共計核准登記4477張農藥許可證,而其農藥有效成分計364種,其中112種(含混和劑)已禁用。

針對害蟲使用不浮濫

黃榮南解釋,台灣的確農藥用得不少,但追根究柢有其背景因素:亞熱帶病蟲害多、而一年可以種好幾期作物;對農民來說,農藥的作用快速,可預防經濟損失,如果防治費用相對不高,就是最可行的防治方法。

但也正因如此,如何正確挑選合適的農藥,對農友來說,就像是開出理想條件,只引來「致命情人」,首先得逐一列出理想的配偶條件:農藥只作用於標的對象害蟲(不花心)、不會影響非標的生物(不濫情)、只在需要時存在(隨call隨到)、易消散(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傷害性遠大於作用性

然而,殘酷的現實卻往往並非如此,真正發揮作用的農藥少於1%,絕大部分噴灑或澆灌的農藥,往往分布於環境中,成為蓄意的人為汙染……

農藥的副作用包括傷害非標的生物(包括授粉的蜜蜂等昆蟲)、生態失衡(例如生物性別變異)、土壤與環境汙染、害蟲的抗藥作用發生、次要害蟲變成主要害蟲……

還有生物放大和累積效應──透過食物鏈的累積,掠食者體內的DDT農藥殘毒濃度會遠大於河水中的DDT農藥殘毒濃度;濃度由大到小依序為食魚鳥類、大魚、小魚、浮游生物、河水中。

農藥也曾小兵立大功

根據日本愛媛大學農學部田邊信介教授的調查,太平洋西北的海棲動物食物鏈中,海豚體內多氯雙苯(PCB)與DDT的濃度,大約是海水的千萬倍以上。

討論至此,人們當然想問,人類能擺脫農藥嗎?

黃榮南坦言,農藥並非是「絕對的惡」,相反的,在長遠的歷史上,農藥曾經數度拯救過饑荒、傳染病、蚊蟲肆虐等人類共同的生死難題。

因此黃榮南也嘗試從擔憂糧食減產的角度,主張農藥應在最嚴格的控管下使用,做為維持人類生活品質的不得已工具。

人類不可能禁絕使用

「馬鈴薯枯萎病曾經在愛爾蘭造成上百萬人因饑荒而死亡,世界的糧食需求不會減少,然而可耕地已經開發殆盡,減少損失是增產的重要方法。」

在疾病方面,台灣曾仰賴DDT擺脫痢疾,而非洲瘧疾如今仍是問題,也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曾一度再次開放有條件的使用DDT以搶救人命。而蚊蟲問題,隨著未來全球暖化的增劇,地球每增溫3℃,蚊蟲數量也會增高,未來勢必會出現新的生物製劑或化學藥品,來對抗蚊蟲的威脅。

吃下農藥 風險僅列28名

回到「食用者」的角度,農藥的殘留究竟會導致多大的風險?

1982年美國保險公司曾做過一項風險評估研究,以做為是否允許投保的依據,結果顯示:吸菸名列風險榜第1,接下來的前10名依序為酒精、引擎載具、手槍、電力設備、摩托車、游泳、手術、X光、火車、航空……而農藥僅排在第28位。

事實上,隨著農藥價格上升,及安全農藥問世、改進使用及儲送方式,食用殘留農藥問題已經比過去改善許多,比較需要關注的,反而是農藥噴灑工人的職業危險。「有些農民噴藥時沒有戴護具,邊噴還邊抽煙。」

黃榮南也指出,除非是經過嚴格有機認證的極少數蔬果,「無農藥殘留」在一般農作物身上,其實是很難實現的。「只要殘留的濃度遠低於安全標準內,就可安心食用。」

黃榮南解釋,農作物只要遵循以流動水清洗、去除外葉外殼、或是放上一兩天等待植物酵素作用後再行烹煮,人體食入的農藥量並不足以造成具有威脅力的危害。「從毒理學的角度來看,任何東西都有毒性,只取決於劑量,而一般人很難吃到那麼高的劑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