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食有味】剪韭‧剪春

文/林念慈 |2024.02.05
327觀看次
字級

文/林念慈

俗諺云:「正月蔥,二月韭。」一月青蔥、二月韭菜最鮮嫩,意指飲食應合於時令。凡事都講求「及時」,十六歲想穿的那條裙子,要盡早穿上,切莫等到「六月蔥變做韭菜頭」,要當把握時機,在春天剪一把盈盈的綠。

古代的詩人習慣在雨夜邀客人剪韭,是熱切留客的意思。如詩聖杜甫〈贈衛八處士〉云:「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想像在下雨的夜晚,與友人披著雨衣、拿著手電筒,到黑漆漆、滿地泥濘的田裡剪春韭,那畫面似乎並不浪漫;不過散文家馮傑解釋過,是一手拿韭菜末端,另一端放在鹽水裡煮,再剪掉末端,最後投入涼水裡,只因這樣烹煮特別清脆。

想來也是,新歲饗春盤、生吃蘿蔔,稱「咬春」,就該如此爽口。

立春時節,萬物甦醒,古人食「五辛」:韭、薤、蔥、蒜、薑,以辟癘氣;這五種菜蔬應時而生,溫辛、無毒,能讓人從春睏中甦活,也取「辛」迎「新」。在盤中盛裝五辛,稱「春盤」,各地有不同的組合方式,有人便以蘿蔔、韭菜、苦苣菜、芥菜、蔞蒿取代;唐人搭配「春餅」食用,宋人則喜歡在踏青時收集各色野蔬,蔚為風尚,王琮的〈立春有懷〉吟:「有約南山南畔去,只挑野菜當春盤。」

年年都有初生的春韭,但第一把韭菜長在《詩經》裡,為時已久,彼時它貴為供品,人們獻祭時還要高喊「萬壽無疆」,《說文》亦形容它是「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指種一次便可長久收獲;韭與「久」同音,故稱「韭菜」,寓「長長久久」,是年節常備的吉祥菜,韭菜有「剪而復生」的特點,一年可採收多次,象徵著生生不息,為人們帶來了無窮希望。還有一說,相傳東漢劉秀落魄時為夏老漢所救,因飢餓而大啖三碗無名野菜,他心懷感激,將其命名為「救菜」;待劉秀稱帝後,封夏氏老漢為「百戶」,還賜地千畝,專種此菜供皇宮食用、研究,並改「救菜」為「韮菜」,後人再簡化為「韭」。

人能反敗為勝,除應時而起,亦需堅韌的生命力。挫折如剪,一刀刀讓人吃苦、受罪、功虧一簣,也剪去我們的快樂與信心;但無論新傷舊恨,都得學著盡快復原,從挫敗中成長,或善用那把「利剪」,剪出別致的人生,方得長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