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動動腦】反霸凌 有妙方

文/吳娟瑜 |2022.08.17
810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吳娟瑜

一位媽媽教小學一年級兒子︱︱如果有人靠近準備動手,一定要大聲地說:「我不是好惹的。」母子倆還一次又一次地演練。「如果是一群人亮出兇器呢?」一位家長緊張兮兮地問。「那︱︱我兒子沒那麼笨,當然是逃之夭夭!」 這麼一說,全場笑出聲音。這位媽媽補充:「孩子還小,生活單純,只會碰到學校的同學霸凌,所以我才教他適時照顧自己。」

被霸凌卻說不出口

董氏基金會二○二一年進行「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網路霸凌及憂鬱情緒現況調查」,發現在台灣,每10位有2位曾被網路霸凌,其中高達百分之十五選擇不求助他人。除了網路霸凌,還有日常生活上的霸凌,包括語言霸凌、肢體霸凌,或精神霸凌等。

「網路素養」或在校的「人際界線」,通常家長認為學校會教導,校方也認為家長責無旁貸。但孩子的世界不斷地在擴大,有關語言的尺度、字句的拿捏,玩笑的分寸,和身體的距離,有時難免擦槍走火。

一個十八歲大男生,轉學到新學校,他的靦腆退縮引起霸凌者的興趣,經常被逗弄、恥笑。學期末的一天,他在書包裡裝滿了子彈和一把槍,走向教室……

事發後,他的媽媽聲淚俱下告訴受害同學的爸媽:「我曾經告訴兒子,你的功課可以更好,你為何不多努力,成天在地下室做什麼?不料,這麼一說,兒子抓狂,大叫︱︱妳再說,我要打妳……」 

媽媽約五十歲,滿臉憔悴,顯然事發後,她夜不成眠。她接著說:「或許當時我應該讓他打,這樣是不是可以更了解他在想什麼?」她似是而非的傾訴,引起一旁老公不解地問:「這些事我怎麼都不知道?」而受害同學的爸媽則帶著傷痛和憤怒啞口無言,再多的責備也挽回不了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生命了。

以上是電影《午後彌撒》的情節。電影中,那位母親誤以為讓兒子打,可以更了解兒子,同時讓兒子發洩情緒的說法讓我印象深刻,不禁深思︱︱她兒子的霸凌事件,可以更早被制止嗎?夫妻倆在親子互動上究竟錯過了什麼?

霸凌是脆弱的表現 

長期被霸凌的孩子,不論是在網路上或日常生活裡,必然經歷孤立無援、求助無門的情緒焦慮;霸凌者也是需要被爸媽關注,是教養不當造成的情緒遷怒?還是暴戾成性極需醫療介入?

哥倫比亞大學安德魯.所羅門教授(Andrew Solomon)在童年曾被霸凌,他提醒被霸凌的人記住:「霸凌並不代表力量,而是脆弱的表現。」

這個觀點值得讓自家兒女受害時,從另一個角度看懂霸凌者也有可憐可悲之處,當然不是要縱容這些欺善怕惡的霸凌者,而是找到紓解的管道,放過個人受暴的焦慮。 

孩子自強之道 

為了預防孩子受到霸凌而痛苦;為了避免孩子長期大腦結構因恐懼無助而產生變化,爸媽應及早指導孩子建立自立自強之道。

一、求助有門:睡前親子談心分享。爸媽和孩子建立及時反映的求助管道,並分辨是無傷大雅的同學嘻鬧,還是必須正視的霸凌事件。 

二、預防有道:有位爸爸小時候曾被霸凌,一兒一女自幼稚園大班起,經常在假日跑跑跳跳地運動和玩耍。他說:「孩子體能好、身體結實、反應靈敏,不容易被霸凌者盯上。」

三、自強有方:除了注重「網路素養」、「人際界線」,孩子也須鍛練心志堅定,明白人類有「求生本能」,遇事需知所進退,絕不是用哭泣、尖叫、謾罵或一走了之來解決。懂得機智化解、全身而退才是明智之舉。

總之,反霸凌的成長路上,大人義不容辭的陪伴,孩子自立自強的學習,把所有可能的傷害儘量降低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