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法大自然機制 超越生物分解技術 重組再利用 塑膠回收不耍廢

編譯/韋士塔 |2022.01.01
1248觀看次
字級

編譯/韋士塔

塑膠廢棄物對環境的傷害日益受到關注,不但環境保育人士致力推動減塑,研究人員也正設法研發各種創新的材質,以減少塑膠對環境的衝擊。如今,瑞士科學家由大自然獲得靈感,證明一種全新塑膠回收方式的可行性。

塑膠難以分解,對地球環境及生態構成巨大壓力。目前的解決方案之一是改用生物塑膠(bioplastic),取代原本的塑膠製品。生物塑膠由糖、澱粉、植物等生物質資源製成,在特定環境條件下,可在一定期限內被微生物分解。

然而,科學家指出,生物塑膠未必環保。目前市面上已出現數十種號稱可分解的塑膠,但必須在高度控管的固定溼度、溫度下,才能逐漸分解。若這些生物塑膠未經妥善處理便流入自然環境中,仍會破壞生態,甚至進入食物鏈。因此,科學家正積極研發新的方法,希望快速解決塑膠汙染問題。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材料科學家賈維利(Simone Giaveri)表示,大自然有一套將環境中有機聚合物回收的機制。有機聚合物中的蛋白質會不斷分解,並重新組成新的蛋白質。

蛋白質是由胺基酸構成的長鏈分子,賈維利解釋:「蛋白質就像一串珍珠,每顆珍珠都是一種氨基酸。在自然界中,蛋白質的長鏈分子分解後,細胞會將這些氨基酸重新組合,形成新的蛋白質。若能複製這些分子的分解和重組方式,將可應用於合成聚合物的回收,包括塑膠。」

賈維利把這種創新的塑膠回收方式,稱為「受自然啟發的循環經濟回收」(NaCRe)。研究團隊在實驗室測試中,把選定的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並成功組成不同結構和用途的新蛋白質。

賈維利指出,研究團隊準備把蛋白質分解重組的自然機制,套用在塑膠上,目前正全力開發相關技術。天然聚合物和合成聚合物的結構並不相同,但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新的回收技術有可能實現,更重要的是,這項技術能讓原本會成為廢棄物的塑膠材料,變成可使用的物品。

研究人員強調,解決塑膠廢棄物問題刻不容緩。新冠疫情爆發後,世界各國為抑制疫情而實施各種限制措施,雖然讓碳排放大幅減少,但醫療物品與網購需求卻在這段期間飆升,產生大量一次性塑膠廢棄物。

據統計,自2020年疫情爆發至2021年8月,聯合國193個成員國共製造約800萬噸與疫情相關的塑膠垃圾,其中約2.6萬噸流入海洋,主要是拋棄式的個人防護設備。

科學家指出,多數塑膠廢棄物最後將留在海床或海灘上,對沿海動物造成威脅,而且將釋出有毒化學物質,擴散至食物鏈各階層。

EPFL的材料科學家史特拉西(Francesco Stellacci)表示,想要解決當前的塑膠危機,必須有創新的思惟。他認為,即使是可生物分解的塑膠材料,也會產生廢渣,進而導致妨礙土地使用及汙染的連鎖反應;採用NaCRe回收技術,將可解決這個問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