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歷史】 記憶中的夥房

文/梁純绣 |2021.05.27
1639觀看次
字級
筆者夫家的夥房,目前仍有親族居住。圖/梁純绣

文/梁純绣

台灣傳統住屋,基本上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三合院」,客家人稱之「夥房」,也有人寫成「伙房」。

夥,形聲,有眾多之意,三合院中多半是三代、四代甚至五代的家族共住,大夥兒住在一起,名之夥房,甚為貼切。

伙,形聲,从人,古代兵制,十人同興一火以炊食。早期客家族群大多是大家庭,手足儘管各自成婚,只要父母健在,日常三餐皆一起共食,由妯娌輪流掌廚,因此將三合院說成伙房,亦有其道理。

記得小時候,常聽大人們在言談間提到「彭屋夥房的人待人客氣」、「林屋夥房的人才最多」、「彭屋夥房的婦人最勤勞」之類的話題;長輩也會提醒晚輩:待人有禮,處事正當,所作所為要讓同夥房的人引以為榮,因此個人與夥房是生命共同體,其關係密切可見一斑。

夥房通常是背山面水,背山,便於避禍躲藏;面水,是在庭院前挖一個大池塘,挖塘的土用來打磚造屋,池塘用來養魚,也作為儲水防火之用。

筆者夫家的夥房目前還有幾戶親族居住,雖有部分翻修,但整體結構還在,我常流連其中,憶起兒時在自家夥房的情景。

夥房的建築分「正身」與「護龍」,兩者之間的廣場,稱「埕」,又稱「門口庭」。對孩童而言,那裡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等同遊樂廣場,在這裡玩躲迷藏、跳格子、躲避球等遊戲,天寬地闊,極其盡興;傍晚時分,大灶燒好了熱水,桶裝提到內埕,孩子們一字排開,一邊以瓠瓜做的瓢,舀取桶中的水,一邊唱「嚕啦啦,嚕啦啦……」的洗澡歌,當時的純真歡樂,仍歷歷如繪。

遇有婚喪喜慶,需要設宴的時候,內埕化身為戶外廚房及餐廳,地上擺了爐具及桌椅,一群婆婆媽媽在內埕挑菜、切菜、洗菜,張羅食材。手裡忙著做活,也熱絡交談,還得眼觀四方,看哪個調皮的孩子前來搗蛋,及時予以喝斥。

老一輩的客家族群認為共灶吃大鍋飯是天賜福德,同宗族守望相助,彼此扶持,所謂團結力量大。而今時代變了,大家習慣樓房及小家庭,夥房的建築形式及深藏意義,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