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老齡化大挑戰

文/記者陳芳、田曉航、屈婷 |2019.10.26
2098觀看次
字級
高齡82歲的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是活力老人的典範,圖為他乘坐自主研製的4500公尺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圖/新華社
2019中國(杭州)健康生活節暨杭州市第七屆老年生活博覽會上,杭州一家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左)為老年人進行眼科義診。圖/新華社
100歲的哈雲成(左)在家中扶著新安裝的沿牆扶手行走。圖/新華社
高齡82歲的 海洋地質學家 汪品先是活力 老人的典範, 圖為他乘坐自 主研製的4500 公尺載人深潛 器「深海勇士 」號。圖/新華社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板橋鎮豆川村老年食堂的工 作人員為一名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上門送餐。圖/新華社
76歲的王嘉寶住的村子有 十多位老人家,每天一起逛 街買菜、跳舞、打麻將。圖/新華社
江蘇崑山周市鎮永共村為 老綜合服務中心的老人家一 起吃午飯。圖/新華社

從清晨到黃昏,從公車站、公園到社區樓下廣場,隨處可見老年人的身影。這時,你會深切地感到,老齡化就在眼前。

中國大陸有二億五千萬名老人,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它相當於英國總人口的三點七六倍,日本人口的兩倍,澳洲人口的十倍。

養老服務驛站、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助餐點……中國大陸各地開始探索以街道、社區為基點的就近養老模式,從面向困難老年人逐步拓展到全體老年人,盤活養老「一張床」,優化養老「一個圈」。

然而,為政策叫好的同時,一些社區養老驛站也暴露出「服務下線」、收費偏高等問題。記者走訪北京的一些社區養老驛站發現,晚上基本是無人值守,有的養老驛站,就餐、按摩、棋牌都擠在一間小屋。一些老人覺得彆扭,不願意去了。

「飯菜好不好吃、貴不貴,老人夜裡生病誰來幫忙,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說,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不是「盆景」,而是為老年人遮陰擋雨的「森林」。

讓老年人居家養老更舒暢,中國大陸正在著力破解更多「痛點」問題,政策的腳步聲愈發密集。從今年發布的《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支持養老機構上門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務,到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為老年人提供以居家為基礎的助餐、助醫、助行、助潔等便捷服務,再到民政部發文要求到二○二二年社區百分之一百配建養老服務設施……在「精雕細琢」上下功夫,養老政策愈來愈暖心。

失能失智達五千萬人

王琳(化名),五十歲,家住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母親七十八歲,阿茲海默症確診七年。從最初的據理力爭、委屈落淚,到現在掏出病歷、默默結賬,今年以來,王琳已記不清是第幾次去菜店接回「買菜」不給錢的母親。

幾乎每一位失能失智老人的背後,都有一段家庭艱難掙扎的過往。

四千萬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一千萬失智患者,總數達到五千萬,總體疾病負擔超過萬億元。面對嚴峻的現實,中國大陸開出了「醫養結合」的大藥方。

自二○一五年《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出台以來,醫養結合政策體系逐步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康復治療、護理、安寧療護等一系列服務需求逐步得到保障。

截至目前,大陸共有近四千家醫養結合機構,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建立簽約合作關係的達到兩萬多家。不少家庭不必獨自艱難負重前行。

然而,高齡失能、失智老人的照護被公認為養老服務業的「難中之難」。難在何處?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吳玉韶說,難在它是一件專業的事,導尿管、壓瘡、吸痰、插鼻胃管,家裡人基本搞不定;難在它是一件耗人的事,每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得閒。

按照國際上失能老人與護理員配置標準三比一推算,大陸至少需要一千三百萬名護理員。然而,大陸鑑定合格的養老護理員數量卻相去甚遠。養老護理專業人才缺口巨大,為何卻招不來人?技能要求高、苦髒累壓力大、加薪空間小、醫療糾紛頻發是主因。

面對高齡失能人群快速增長的現狀,護理服務能否跟上,最終決定著「老有所養」的整體水平。但醫療機構不能養老,養老機構不能看病,醫養「兩張皮」的現象長期以來制約著老年健康事業的發展。
「醫養結合是一個新生事物,難免在發展中遇到很多痛點、堵點。」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說,下一步將推動醫養結合在人員、醫保、土地和租金等方面取得關鍵突破,加快構建「醫老、護老、養老、終老」相互銜接的服務模式。

活力老人只能是包袱嗎?

一提到「老」,很多人就會有太多的精神負擔和徬徨無措,彷彿一老就成了「包袱」,但如何滿足更多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讓他們優雅地老去,也是重要的課題。

在浙江省舟山市的海島學校,孩子們今年迎來十二位「高齡」老師。這些不超過六十五歲的優秀退休教師來到這裡發揮餘熱,給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的學校「補血」,還能幫青年教師提升教學水平。

讓銀齡教師「勞」有所得,舟山市教育局給他們每人每年人民幣十萬元的講學經費,報銷一年兩次的探親交通費。

得益於大陸財政部、教育部實施的「銀齡講學」計畫,四千名銀齡教師將奔赴四川、重慶等多地農村中小學。在教育扶貧的戰線上,實現人生「下半場」的價值。

在中國大陸二億五千萬名老人中,六十歲到七十歲占一半以上,這些「年輕」的老人,國際上稱他們為「活力老人」。

「既然有銀齡老師,就可以有銀齡醫生、工程師、志願者……活力老年人是可以『掘金』的優質人力資源,是最有潛力的老年人口紅利。」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說。

這種作法在深度老齡化的日本,從出租車司機到便利店收銀員,甚至是重體力勞動者,「銀髮族」活躍在各行業第一線的情景並不少見。

吳玉韶說,整個社會都要樹立積極老齡觀,社會要鼓勵老人參與,老人也要主動加入。「廣場舞」可以跳,舞台還可以更大,要把「餘生」變成「新生」。就像八十三歲的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三潛南海」、九十六歲的吳孟超院士依然在給患者做手術、協和退休名醫生志願隊堅持為貧困地區義診……這些勃發的精神力量是應對老齡化的內在動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