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種症狀 有助於重新定義便祕

 |2019.06.17
1455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醫生和民眾對什麼叫做便祕?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使得一些病患認為他們沒有獲得治療。醫療研究最近發現,雖然醫務人員認為「規律的排便」是診斷便祕與否的重要依據,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民眾這麼認為。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研究團隊表示,根據病患的經驗,現在需要一個新的「便祕定義」。便祕是一種常見疾病,大約七分之一的人有此症狀。便祕是指人體腸道蠕動困難,無法順利排便 。但如何確診便祕,各界觀點差異不小。

醫療研究單位說,這六種症狀可能有助於重新定義便祕:

一、腹部不適:感覺疼痛和腹脹,衣服不像往常那樣合身。

二、直腸不適:排便時感覺肛門區域感覺疼痛,燒灼感或流血。

三、不常排便和硬便:正常情況下人類排便可以從一天三次到一周三次。

四、排便感覺障礙:沒有想要上大號的欲望,或沒有順利排便完成的感覺。

五、脹氣和腹脹:有異味或聲音嘈雜的排氣。

六、大便失禁:不受控制的排便滲漏或血便。

研究人員訪問了兩千五百五十七名民眾,包含四百一十一名全科醫生和三百六十五名胃腸病學專家。大多數人認為便祕的一些典型症狀沒有在官方診斷標凖中提及,這些被忽略的症狀包括:一、在廁所花了很長時間卻無法排便、二、排便費勁、三、需要使用瀉藥。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一方面大多數便祕患者認同自己有官方標凖描述的症狀,但另一方面仍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認為自己屬於「健康人群」,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便祕症狀。研究發現,對於什麼構成便祕症狀,醫生和公眾的看法似乎並沒有共識。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狄米迪(Eirini Dimidi)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發現,因為便祕來尋求幫助的人並不總是獲得醫療單位的認可、診斷及協助。」她說,便祕通常是由飲食中缺乏纖維或液體引起的,但它也可能是另一個潛在問題的徵兆,如腸癌(diverticular disease)或乳糜瀉(coeliac disease)。狄米迪博士說,如果直腸有症狀出現,就要去看醫生。

增飲食纖維 改善排便

多久排便才算正常?這問題很難回答 ,它因人而異。在這項研究中,每周排便七次是非便祕患者的平均值。但專家表示,每天或每周排便三次都是合理的。所以你需要記得這個正常排便頻率, 然後再注意自己身體變化。

根據英國國民保健計畫(NHS)的建議,多數人都認識到便祕的問題,並試圖通過增加飲食中的纖維和飲用更多的液體來解決問題。纖維存在於全麥麵包、全麥麵食、水果、堅果、豆類和穀物中。多做運動和定時進食也可以提供幫助。如果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不起作用,可以從藥劑師那購買瀉藥。若問題仍然存在,或還有其他症狀,建議盡速就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