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地址的學校】彝族哭嫁的背後

文/趙莒玲 |2018.12.12
2156觀看次
字級

文/趙莒玲

九年級沙馬拉且要結婚了!這則訊息迅速傳遍大營盤學校。

彝族早婚習俗,我已見怪不怪。然,仍忍不住想打聽新娘是誰?

上午課間操結束。我私下向消息靈通的阿都偉爾詢問此事,他詭異一笑:「他嫂嫂。」我有些惱火地敲他的頭:「別亂說。怎麼可能?」他不服氣的回嘴:「沒騙妳,不信自己去問。」他言之鑿鑿的篤定口吻,我開始動搖。

轉房,小叔娶嫂嫂

午餐時,我和女生宿舍管理員童阿姨提及沙馬拉且娶嫂嫂的傳聞。她肯定的說:「應該沒有錯。沙馬拉且的哥哥剛死,留下太太和一個兒子。他爸媽肯定會依照彝族『轉房』習俗,要求他娶嫂嫂。」

經童阿姨點醒,我趕忙翻閱曾經參觀西昌市「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時,有記下彝族習慣法的筆記。查到敘述「轉房」時,果真清楚寫著:丈夫亡故後,凡還有生育能力者以「先同輩、後晚輩或長輩」的原則,轉配給原丈夫的家支男子。女方不同意者,將子女、財產交家支後,可以另嫁。

抄寫這段文字時,我主觀認為很荒謬,還嘀咕:「進入二十一世紀,這件事總該走進歷史了吧。」完全沒料到,彝族古老傳統習慣至今在涼山農村如此根深柢固。

為再次求證此事,放學後,我刻意找沙馬拉且談話。我直白地跟他確定:「真的要和嫂嫂結婚?」他滿臉脹紅,低頭不語。一群圍在他身旁的九年級彝族男生,不以為意的起哄:「對啦!對啦!」我進一步追問:「你自願的嗎?」他把頭偏過去,發出微弱聲音:「我媽決定的。」我愕然。

對沙馬拉且不能自由選擇結婚對象,我頗為同情。直到聽說,有位彝族男子花三十萬結婚,結果欠下二十八萬債務,這輩子得不停還債過日子後,才比較能理解沙馬拉且父母,為省去他日後娶妻的龐大費用,堅持他娶嫂嫂的原因。

後來,聽說沙馬拉且的嫂嫂娘家,也同意這門「轉房」。等他初中畢業,擇吉日成婚的消息傳來,那時,我已不再介意了。

嫁女兒,收彩禮不給嫁妝

有天,和學校餐廳漢族黃大廚話家常。她談到兩個兒子日後結婚,得花不少錢時,指著在一旁清洗碗盆的另位彝族廚房阿姨拉古,羨慕的說:「拉古還有兩個女兒沒嫁,以後就會很有錢了。」我聽得一頭霧水,反問:「有沒錢跟女兒有什麼關係?」她嚴肅回答:「彝族嫁一個女兒至少二、三十萬(人民幣)彩禮,兩個女兒就四、五十萬,怎麼會沒錢?」我隨口安慰她:「拉古還得支付嫁妝費啊。」她斬釘截鐵的反駁:「拉古才不用給嫁妝呢。」

原本安靜整理鍋碗的拉古,抬頭望著我直點頭。我驚訝地問:「妳真的不給女兒嫁妝?」她囁嚅的補上一句:「大概會給幾千塊吧。」我趕緊轉移話題。

當我把涼山農村盛行的「轉房」和「只收彩禮不給嫁妝」兩習俗連結後,才真正領悟童阿姨曾形容「彝族嫁女兒像賣女兒」,這段殘酷卻真實的評價。

這也讓我想起教音樂的彝族沙曉勇老師,曾大力推薦我上網點聽一首彝族悲涼哀戚的〈哭嫁歌(彝語發音ssip da,抓住的意思)〉。歌詞大意:「女兒要出嫁了,只能放手,希望她以後能過得很好。但娘家人依然百般不捨,想緊緊抓住她。」彝族習俗:女子出嫁前夕,娘家親人圍坐新娘身旁,從深夜起哼唱這首離別歌曲,直到黎明破曉。的確!只要嫁(賣)出去的彝族女子,在夫家地位必定卑微,娘家人怎會不心疼。

在傳統習俗和經濟困難的雙重壓力下,涼山彝族農村的婚姻存在太多的莫可奈何。

「哭嫁」這兩字,漢譯的真貼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