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運用 活化文物藝術

李生鳳 |2018.12.03
1249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大樹報導】「二○一八文物.藝術.科技──古代藝術與現代科技學術論壇」十一月三十日至十二月一日在佛陀紀念館禮敬大廳二樓五觀堂舉行,延續首日的藝術與科技結合、虛擬實境、數位敦煌等講題,一日由佛館館長如常法師主持的場次,從新媒體藝術、新科技、行動裝置等層面,探討在文物、博物館上的運用。

如常法師指出,博物館現正面臨文物是否能更貼近觀眾,以及從科技角度能否真正詮釋文物的價值和內涵等課題。故宮博物院教育展資處助理研究員浦莉安以故宮博物院多媒體展示為例,說明古文物蘊藏時代之文化歷史精髓,有其敘事脈絡,隨著時間發展,多元展示豐富文物的呈現,造就不同的說故事方式。

浦莉安以「揮灑懷素自敘帖」為例,以驟雨、旋風詮釋唐代僧人懷素的狂草書法,透過虛擬真實、強化真實、跨越真實等層次性體驗,讓觀者體會書法家之筆墨意趣,戴上VR裝置,就如同踏入古代卷軸的時空旅人,悠遊書藝間。此外還有多媒體動畫「筆墨行旅」、「海錯奇珍」互動劇場等,但最終希望回到教育層面,包括將設備帶入偏鄉讓學子體驗,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組研究助理劉憶諄〈新科技在自然史博物館展示之運用〉,說明博物館的展示,逐漸從「物」轉向以「人」為主,必需運用更多手法,讓文物和觀眾連結。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館管理中心資訊助理翁載富、教育推廣助理陳芊卉、副研究員陳俊男談「博物館行動裝置的發展與運用」,以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為例,期待透過導覽App,深化展示效能,將艱深的考古專業研究資料,轉換成大眾可接受的內容。

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劉怡蘋以「清乾隆滿漢文御碑」為案例探討,從法源、援引相關法條、文義解釋、主要爭點說明。為因應現在運用科技再製古物頻繁,所應思考會面臨的法律問題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