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木畫藝術家〉周自河 刀為筆、木為紙的刻畫人生

文/記者馬姝瑞、朱青 |2018.10.21
2744觀看次
字級
展示一幅半成品的堆木畫作品。圖/新華社
最近創作完成的一幅堆木畫作品。圖/新華社
周自河的堆木代表作品〈四條屏〉。圖/新華社
周自河講解堆木畫的藝術特點。圖/新華社
自河作品。圖/新華社

文/記者馬姝瑞、朱青

隨手可得的一塊木質薄片,普通人不會太在意,但周自河卻視為珍寶。經過他的巧手,這些尋常的小木片,一層一層的堆疊在一起,極富意境的山水畫、美麗端莊的古代仕女、靈動奇趣的百鳥便一一呈現……

長滿厚繭的右手緊握著刻刀,左手輕輕地將篩選好的薄木片擺上畫板,木片一地層層堆疊,而刀鋒就沿著木質天然的紋理刻下去,時而凝重深沉,時而游走靈動……直到這些木片顯成形態、浮現層次、露出神韻,愈來愈接近刻刀主人構思的畫作。

帶著一副黑色邊框的老花鏡、握著刻刀、對著一塊塊木頭仔細研究,認真敲打、雕刻的就是周自河,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溪口鎮呂輝村一位普通的鄉間老人,同時也是一位身懷「絕活兒」的民間藝術家。

大寫意雕刻隨刀走

木雕,是徽州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流派眾多,其中一支經過千百年來的發展,成為如今的「堆木畫」。

這一徽州地區獨有的民間藝術形式起源於宣城,由明末清初徽州版畫名匠湯芝清創立,他熔鑄漢墓魏窟絕藝和徽州三雕技藝,歷十數年終成「堆木畫」。

當前溪口堆木畫主要分布在宣城市,並輻射鄰近的歙縣、休寧、黟縣、屯溪、太平、蘇南、浙北、上海、合肥等地。

溪口堆木畫在借鑑、揉合徽州三雕、徽派版畫和新安畫派的藝術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風格和流派,其製作技法主要有六種:一是深淺浮雕,二是陷地深刻,三是陰文,四是篆刻,五是多變坡地,六是雙口卷刀出筆法,可謂集詩、書、畫、印、雕五大藝術元素於一體,在雕刻成形後,將雙口卷刀以熱情操刀方式,下刀神速而潑辣,八方揮灑,隱繁出簡,作品刀味帶有濃厚的浪漫情調。

中國第一代老雕塑家、也是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群雕作者之一的閻玉敏曾評價說,堆木畫作品有激情而無造作之氣,因其刀法為「即興式」,沒有程式化舊習,刀法質感特徵顯露,是木雕中的重大突破。

「堆木畫在木雕中比較另類,屬於大寫意雕刻,注重中國傳統藝術中生動、傳神的審美意趣。在具體刀法上,講究刀刻過程中的即興發揮,我們行話叫『隨刀走』,既同木雕有著無法分割的『血緣』關係,又與傳統繪畫有著相通之處。」周自河告訴記者。

墜崖因緣癡迷投入

如今已六十五歲的周自河也是在機緣巧合中,與堆木畫結緣,成為第十代傳承人。

「我自幼喜歡書畫,少年時代即隨安徽書畫家陳家駒學習過草書,以及花鳥畫。一九七八年退伍後,有一次在溪口鎮朝天洞雪峰寺拍照時,不慎墜崖受傷,被雪峰寺長老胡小風所救,而他正是堆木畫第九代傳承人。」周自河說,「看到他布滿老繭的雙手,雕起木畫來卻上下翻飛、極其靈活。普通的木片,搖身一變,竟然成了各種各樣的藝術作品,我驚訝極了。」周自河回憶說,當時他就被深深地吸引。

因藝投緣,時年七旬的胡小風遂將堆木畫技藝,以及自家「雙口卷刀出筆法」的絕活,傳給了當時即將而立之年的周自河。

為了學習雕刻技術,周自河常常白天做農活,夜晚就到師父家裡去求學。經常為了一片木片的疊加位置、雕刻手法而整夜整夜地鑽研。「從那以後他就迷上了堆木畫,發痴了一樣不可收拾,到現在都三十多年啦!」老伴俞蘭英說。

在入伍期間,周自河是一名航空兵,一直從事戰鬥機維修和保養,這養成了他細緻嚴格、勤奮鑽研的性格,特別是對細節格外重視。而這種特質恰恰是堆木畫所必需的。

刀疤老繭滿布雙手

在周自河家中,除了擺滿的各種堆木畫的成品、半成品,還有各類雕刻、美學等書籍。「堆木畫想要美觀,除了要有耐心、細心之外,設計是關鍵。而名家的作品、書籍、圖片都是很好的老師。」他一邊拿起剛完成的〈群牛奮進〉圖,一邊介紹。這樣一幅長約一點五公尺,寬六十公分的〈奮進圖〉,需要潛心三個月才能完成。

創作一副堆木畫,首先要「成竹在胸」,設計好主題,並用手工在紙上繪出大樣,挑選好木材的種類,大致的數量,並從帶著樹皮的木塊,甚至整棵木材上對木料做初步處理。

到了真正「動手」階段,木料堆疊根據畫幅大小、作畫主題的不同,一幅畫至少要「堆」出七八層,多的要「堆」數十層。雕刻時,刀如「筆」,木如「紙」,最後還需要透明的生漆黏合固定,整個過程中「一刀不慎、滿幅皆毀」,任何一步都考驗著藝術家的技藝,以及耐心、定力。

周自河告訴記者,以最基本的選取木片為例,挑選時既要考慮質感、大小,還要尋找最合適的顏色、紋理。

「木質的硬度、顏色、大小、紋理都很有講究,一般會用到杜仲、榧樹、銀杏、香椿木等,這些木材顏色深沉而透紅,木質細密緊實;也需要進口木材,如胡桃木、紅木等,取其筆直無結節,適合做大幅作品。」他拿著一塊香椿木一邊比畫,一邊解釋著。

隨手可得的一塊木質薄片,普通人不會太在意,但周自河卻視為珍寶。經過他的巧手,這些尋常的小木片,一層一層的堆疊在一起,極富意境的山水畫、美麗端莊的古代仕女、靈動奇趣的百鳥便一一呈現……

在他的手上,深淺不一的刀疤遍布,舊的變成了厚厚的老繭,新的有些剛剛長好,有些還乾裂得張開了口,久久不癒。握手之間,如同觸摸著老樹皮一般。

「拿刀作畫,這些小傷小痛都正常得很,不疼的。」看到記者打量那些傷疤,他笑了起來。在自家院子裡、工作室裡,擺滿了近百種雕刻工具,光鑿子就有圓鑿、方鑿、十字鑿等十幾個種類,沉甸甸裝滿了一個大鐵箱。

30年的堅持 以手工力抗機械雕刻

隨著周自河技藝成熟,和作品數量的累計,這項鮮為人知又獨具一格的傳統藝術開始走進更多人的視野。

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讓周自河成了堆木畫的「掌門人」。一九九八年,周自河在宣城市梅文鼎紀念館舉辦了個人堆木畫藝術展,展出的六十多幅作品得到廣泛好評;一九九九年堆木畫作品的〈秋色圖〉、〈鷹松圖〉等在首屆全國美術網絡大賽榮獲中國百傑獎;二○○二年底堆木畫作品的〈群鷹圖〉和〈荷韻〉正式通過ISQ9000A中國藝術體系資質認證,同時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家」稱號。二○○八年,他被吸納為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二○一七年,堆木畫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二○一八年,他本人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後繼有人最大心願

周自河的作品古樸典雅富有中國畫的韻味。但因其多年來將家資全部投入到堆木畫的創作中,所以一直過著極其清貧的生活。

他的作品被人們觀賞、收藏,不少人從千里之外趕來求購一幅,他卻並未因此而「發財」,反而苦於招不到合適的徒弟,「後繼無人」。

「藝術創造還是以投入為主,維持基本的生活之外,其他所有時間、精力、財力,都用來買木頭、處理木材、構思,以及動手刻畫。」他說。

早年間,他曾帶著全部「家當」,攜老伴兒一起「離鄉進城」,在城市租下門面,希望能一邊展銷作品,一邊尋找合適的傳人。但高昂的房租,和鄰居對嘈雜的工作噪音不斷投訴,讓他又返回了山中的老家,而當時招到的五名徒弟也都陸續轉行了。

如今,隨著他和堆木畫都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承人名錄,堆木畫的知名度更高了,周自河得到來自政府部門的扶持也多了,如今他最大的心願就是繼續作畫,並且後繼有人。

隨著科技的發展,當愈來愈多的人利用機械設備完成雕刻,周自河卻始終堅持手工堆木、手工雕刻。「手藝人講究一刀一筆都要挖空心思,做的是藝術品,守護的是傳統。」周自河認真地說,「我不會停下來,只要刻刀不生鏽,就要繼續刻下去、畫下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