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

梅勝傑 |2018.06.17
1673觀看次
字級
永嚴法師。圖/梅勝傑
陳瑞珍居士。圖/梅勝傑
紀淑靜居士。圖/梅勝傑
黃瓊霞居士。圖/梅勝傑

文/人間社記者梅勝傑

佛光山福慧家園共修會六月十日在藏經樓法寶堂舉行,邀請佛光山屏東講堂住持永嚴法師主持,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理事陳瑞珍、南區協會區務委員黃瓊霞、及義大醫院副院長紀淑靜三人與談,探討重要的生命教育課題「臨終關懷」。

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去?永嚴法師以提問引導大家思考,學習清清楚楚的來(生),明明白白的去(死)。一般人都說「生老病死」,星雲大師卻說「老病死生」,就是告訴大家,「死」不是悲哀的結束,而是另一段生命的開始。

老病及臨終的照顧,在佛陀時代就有這樣的機構,稱為安樂堂、喜樂堂,現代佛門稱如意寮,在一般醫院則稱為安寧病房。永嚴法師邀請三位與談人分享實際參與臨終關懷、如何照顧臨終者的心情及經驗。

陳瑞珍也是屏東助念團團長,對臨終提出的建議是預立遺囑,清楚交代家屬,如何處理後事、及注意事項,例如:勿在身邊哭泣、吵鬧、殺生,需要邀請法師誦經、佛光會員的結緣助念等,最好能訴諸文字,才能如願走得有尊嚴,不造成家屬的困擾。

紀淑靜表示,人要活得自在,才能死得安詳。勸導大家對金錢、財產要說清楚,勿禍害下一代。更分享了她經歷父母及大哥的往生照顧,與二姐一起協助大哥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供醫學生實習,完成大哥遺愛人間的慈悲願,以有限的生命,造福往後許多病人,令全場感動。副院長說,因親身經歷才知道,最放不下的是親人,當時的每一個決定真的很不容易。

紀淑靜說,在醫院照顧無數人的經驗,體會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書,他們以生命教導自己思維,豐富了她的人生。她願將這些寶貴的經驗,隨時接受有需要者的諮詢。建議大家讓臨終者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可以結合宗教信仰,跨越生死的恐懼。並再三提醒大眾,面對臨終,親人的陪伴是最重要的事。

經歷過金門八二三砲戰的黃瓊霞說,剛參與助念時,仍然很怕「死」這件事,但經常見到法師對臨終者近身的撫慰、開示,打開他們的心結、讓他們放下罣礙,安詳離開,便慢慢不再對死亡感到恐怖。

黃瓊霞分享星雲大師的文章〈歸宿〉,說明鳥要歸巢、人要回家、男人要娶、女人要嫁,但這些都是暫時的,終非究竟;不如志在佛國,才是究竟安樂的歸宿。

永嚴法師補充,不論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東方琉璃世界、或兜率內院,重要的是把握因緣,追隨大師,在服務修行中找到自己生命的歸源。

最後紀淑靜送給大家「四道人生」:向家人「道歉、道愛、道謝、道別」。永嚴法師總結,人生不在於生命的長短,而是問自己:「要留什麼樣的功德和歷史在世間?」永遠從關懷出發,希望大家時時刻刻都能關懷家人、眾生,尤其要關懷病苦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