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海

文/星雲大師 |2018.04.22
3568觀看次
字級
吳大海居士(一九一九~二○○八),嘉義人。晉安藥廠的董事長。他為人豪爽,雖然一腿子行走不便,還是不減他對社會公益的熱忱,到處樂善好施。 圖/佛光山提供
一九六七年大師為了感念吳大海居士(左一),在東山建了一座「大海之水」水塔。圖/佛光山提供
「大海之水」水塔。 圖/佛光山提供

文/星雲大師

吳大海居士(一九一九~二○○八),嘉義人。晉安藥廠的董事長。他為人豪爽,雖然一腿子行走不便,還是不減他對社會公益的熱忱,到處樂善好施。他擔任過嘉義縣佛教支會的會長,為嘉義縣佛教支會建立了會所,他所創辦的晉安藥廠,在台灣南部相當知名,可以說在社會上很有地位,稱得上是當時嘉義的大企業家。

在開山中的佛光山,當時只有位在佛光山西山的深溝裡,有一道泉水,從石頭縫流出,我們要用水,必須走到山下,把水一桶一桶地接上來,不僅不方便,且常常精疲力盡。有人建議可以鑿井,再用機械把水打到山上,就方便多了,不過鑿井要有設備,要有水管,要有水塔,這需要花很多的費用,在當時我們都住在茅篷裡,哪裡還有力量鑿一口井呢?

捐資造井 解決用水

有一天,吳大海居士乘著吉普車到佛光山來,因為是開山初期,連一部吉普車停車的位置都沒有,他只好勉強把車子停在路邊,徒步走上山來。佛光山的海拔有六十公尺,雖不很高,但走上山還是不容易的。

他見到我,就說道:「你在這個地方建寺啊?好地方!你要我幫助你什麼嗎?」當他了解山上水源的欠缺,立刻開了一張十萬元的支票,說:「這應該夠你打一口深井,方便在山上飲用。」後來我為了感念吳大海居士捐助抽取地下水的馬達等經費,我在東山特地建了一座水塔,以他的名字為名,叫「大海之水」。

從佛光山開山初期,將近三十年內,都靠這個水塔蓄水,供應數百人飲用,不但解決山上大眾的用水問題,也讓我有因緣開辦第一屆的「大專佛學夏令營」。一直到現在,我們才有自來水可以使用。只是自來水的水費還是很高,為了節省費用,使用「大海之水」的地下水,用水費用就可以減少一些。

我們對於吳大海先生的善心義舉,始終是感謝於心的。後來,我為了投桃報李,自願在他的嘉義佛教會館,義務的講經,義務的帶領數十名同學打佛七,也助長嘉義地區的弘法。他和佛光山一直友好來往,佛光山慈悲基金會及圓福寺義診施藥的藥品大多由晉安藥廠提供。每年佛誕節,圓福寺也都收到晉安藥廠寄來的香湯藥材。

佛法如水 廣為流傳

吳大海先生早期捐款做水塔的時候,曾說過:「佛法如水,水也是佛法。你在這裡開山建寺,怎麼可以沒有法水呢?很感謝有這個機會,讓我們來布施法水。」想到他捐獻大海之水給我,反倒還感謝我給他布施的機會,這還不令人感動嗎?

說到水,佛光山的附近是高屏溪,溪水從佛光山旁一直向東流去,因此過去有人就說:「佛光山不講風水,那個水是財富,都流出去了,好可惜啊!」可是我卻不這麼認為,水是財富,水也是佛法,能夠把我們的佛法流傳出去,這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啊!

曾進朑

曾進朑居士(一九三三~),台灣高雄人。和其夫人歐陽金善女士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是個標準的佛化家庭。壽山寺尚未籌建時,我不定時的從宜蘭到高雄弘法,那時他就參加了我的講經。

一九六四年壽山寺落成,曾居士開的裕隆印刷廠就在左近,我曾麻煩他幫我印刷「佛陀在菩提樹下的法相圖」,從那時候起,他就開始親近壽山寺了,先後擔任壽山念佛會會長、大慈育幼院常務董事、普賢寺金剛護法會顧問、國際佛光協會顧問等。

一直到現在,舉凡佛光山大小的文件、通知、小冊子、小叢書等印刷品,皆由裕隆印刷廠代為服務,且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如同速件般快速完成,比佛光山自己開的印刷廠還要方便。尤其曾居士從不跟我們談價碼,像這樣的信徒,實在是不容易。

曾居士雖忙於印刷廠的工作,但從壽山寺到佛光山五十多年來,所有的法會、會議、修持、活動,都非常精進參與,從來沒有缺席過。有一次我問他,五十多年來的佛光山,過去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曾居士說:「三十年前佛光山的弟子,每一次要印刷,都會跟我講不要用太好的紙,不必怎麼特別的印刷,樸素大方就好了。現在佛光山的弟子,凡是有要印刷的東西,都會問:有更好的紙張嗎?有更好的油墨嗎?能把色澤印得再亮麗一些嗎?我在想這是時代的不同,社會的不同,還是我們佛光山的發展有了變化?」

我聽後深有感觸,早期的徒眾跟我開山建寺,大家都很節省、樸素,每一個人無論在建設、添置、日用等各方面,能省一分就省一分,能少花一元就少花一元,都是精打細算。但時代的發展,現代年輕的人,想法都不同了,他們只想到要把產品做得精緻、美好,價格就不是問題了。這是早期的弟子沒有經濟觀念呢?還是現代的年輕後起之秀沒有經濟觀念呢?這就要費一番心思去了解。

修道生活 清貧簡約

從曾居士這一位老信徒、老功德主的一番話,我要昭告佛光山現在掌管寺務的職事們,身為出家人要知道自己的福德因緣,對自我的生活、日用要愈簡單愈好,因愈空無愈是能增加德行,何況清貧簡單原本就是修道者的生活。但對公共的、常住的、有歷史性的、與信徒有密切關係的,在規畫時則可以講究一點,以附和信眾的需要。

有一偈云:「一粒米檀信口中分出,半瓢水行人肩上挑來。」儘管社會如何先進,如何繁榮富有,大海之水儘管多,我只取一瓢飲。對信徒功德善款的發心,要珍惜不可輕易浪費,否則實在愧對檀那之施,希望佛光山的徒眾都能聽到曾進朑居士的聲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