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台灣文學故事2000】一一走進那良夜

文/林妏霜 |2018.01.08
1252觀看次
字級

文/林妏霜

這是二○○○年,斷代的最終與最初。時間彷彿戳進了一個凹折,為宏大敘事的崩解打下了底色。在〈世紀末的華麗〉中曾經盟誓:「理論與制度建立起的世界會倒塌」,業已十年。末日預言的傾圮也近在眼前。

世紀交替,千禧年帶來了千禧之蟲,稱之Y2K危機(Year 2000 Problem),成為日常裡一種模糊不清的恐懼,宛若有種惶然不安的災厄即將蔓延。

同年出版的幾本學術書籍,指向了爾後幾個關鍵字詞:「文學史」、「後殖民」、「後現代」。各種該被寶視認真看待的文本、各種文學史認識和難題,成了一種與家國敘事纏崇的建構工事;而確然是生命傷害,確然是缺席或被忽視的作家身影與文學風景研究,相互證成了文學生命的升起與消沉。

二○○○年,日本學者中島利郎與澤井律之將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翻譯成日文,由東京研文出版社發行,書中附上近三分之一篇幅的詳盡查證與譯註,也影響了自葉逝世之後,《台灣文學史綱》註解版(二○一○年)之出版。

彼時,自承受到薩依德(一九三五—二○○三)極大影響,書寫始於一九九九年,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正在起步。八月以來在《聯合文學》雜誌上連載。二○○○年,陳映真(一九三七—二○一六)針對其所寫〈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提出批評,緣起於對「歷史三階段論」、「(後)殖民史觀」的相異看法,陳芳明與他「可敬的論敵」因而有了往復幾次的文學論辯。

至二○一一年成書出版,他與紀大偉的訪談中提及,寫書稿時曾多次停滯,途經兩千年政黨輪替的希望,以及日後的挫折與理想的幻滅。也點出這長達十二年的書寫時間,不願「前功盡棄」,實則可以說:有一個隱藏的「Ghost writer」、「陰影」般的存在。

無論是否為台灣文學長久以來的內在焦慮,這些成為某種導火索的「建構」、「分期」或「分類」,含攝了各種擇選與評價,進而必須有其足夠的解釋與論述,濃縮成主體組構種種疑問,真摯面對究竟這是屬於「誰的台灣文學史?」(黃錦樹,二○一一)

或許有時能夠得到這樣的思考:各種歷史解釋、補述視角、說話位置、研究取徑、實踐路徑的重新反省。企圖從曾經的不察與不通中脫困,各有各的承擔或懷抱。但有時我們又是我們的框架。

那些書寫技藝及其轉折,彷彿如此均勻的對稱了論述話語的轉換。可正在寫與還在寫的創作者,有些顯然,尚亦有隱然,甚或消逝與殞下的若干,又無從迴避那樣的一併收納或意外排除。

二○○○年,中國作家衛慧《上海寶貝》在台灣出版,小說某段自述:「每天早晨睜開眼睛,我就想能做點什麼惹人注目的了不起的事,想像自己有朝一日如絢爛的煙花劈哩啪啦升起在城市上空,幾乎成了我的一種生活理想,一種活下去的理由。」同年,改編自痞子蔡網絡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一九九八)同名電影上映。

重回的情慾與感官、狂歡與死亡、美麗與哀愁,共同布置了成形中的現象與不同的文化聲響。對書中對白的摘抄與諧擬則透過網路載體再次傳播,其周邊與連結,往後又有了一波關乎「新人類」與「新媒介」的討論聲音。

另外,電影的生產、創作與展映的方式亦有了新的變化。一方面不得不面對「大國崛起」的事實,同時也要開拓全球市場,國際型態的合作於是成了某種可行的路標。

二○○○年,香港導演陳可辛成立了Applause Pictures公司,主要關注在跨國合作的「泛亞洲電影」,以超越地域與語言的商業策略,將電影所展示的「亞洲」推展到西方以及亞洲各地。

「Y2K」電影計畫亦是如此。由日方出資、協調製片事宜,讓香港導演關錦鵬、日本導演岩井俊二,台灣導演楊德昌,拍攝自己生存都市的故事。二○○○年,他們完成作品,描繪自己所屬之地:關錦鵬有《有時跳舞》;岩井因故中止,隔年完成了《青春電幻物語》;而楊德昌交出最後的作品《一一》。

《一一》描繪了一個「家庭」故事,容含了年幼至年老,生老病死,各種年齡、各種生命歷程的抽樣:隱私、內在、處境。楊曾如此形容:「家庭具有很複雜的、互相交錯的、層次感很豐富的厚度」。許多事同時發生,錯開又相互牽連。彼此將那條界線踩在自己的心上,以為所抵達的總是一種安全無虞的沉默。它可以有最廣義的敘述:原來這就是每一個人。

也許時間再往後一些,我們才能真正看見它之於東亞社會的座標性。楊完善了他自己的風格,如陳湘琪觀後說:「我知道他想說什麼,因為有很多引子是從《獨立時代》、《麻將》一個一個累積下來的,最後找到一個更成熟有力的方式把他想講的東西講清楚。」(《再見楊德昌》)

五月,楊德昌以《一一》獲得第五十三屆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同年七月,得知罹癌。九月,孩子出生。

十七年後,《一一》裡的幼童洋洋,以成人的面孔在〈Pay tribute to Edward yang〉紀念短片的開頭這樣說:我比較希望能夠跟他拍更多的電影,勝過於跟他講什麼。

但若能讓生命重頭,楊還是會在紀錄片裡這樣回答吧:I will still first be an engineer, then a filmmaker, then maybe a comic storyteller. (梁思眾,《一時無兩:一一現場實錄》,2001)。又一次證成:「只是覺得再活一次,真的沒那個必要。」

時間鏤刻在誰的後腦勺。當他們盡成過往,一一走進那良夜。未來收在一種開始裡。千禧年跳起了它自己的曼波。即便我們還無法走近,但也沒有離開。或許有天,當知道生命為了什麼而痛苦而感謝,有天就「突然聽懂了音樂」。

(本系列專欄結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