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糧食安全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

文/高豔萍、林婧、童芳 |2017.12.10
988觀看次
字級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成功種植耐鹽鹼水稻,目前,中國大陸有3500多萬畝沿海灘塗、15億畝內陸鹽鹼地,其中近3億畝可以進行改造利用。 圖/中新社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對外宣布,選育出植株高1.8公尺到2.25公尺的超高產優質新種質「巨型稻」。圖為袁隆平觀察「巨型稻」。 圖/中新社

二○一七年九月,他宣布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九月二十八日,他的研發團隊試種的耐鹽鹼水稻研發成功,將「滄海」變「桑田」。十月十五日,他和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九○○(超優千號)」,平均一公頃生產十七點二公噸,創造了世界水稻單產的最新、最高紀錄。

他,就是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目標是「禾下乘涼夢」

「我要實現禾下乘涼夢的夢想,就是我的試驗田裡的穗子,稻穗比掃帚還長,籽粒有花生米那麼大。好高興啊,我就跟我的助手們,就在那個稻穗下乘涼。叫做禾下乘涼夢。」袁隆平於二○一三年央視節目《對話》中,這樣告訴節目主持人。儘管今年他已屆耄耋之齡,對於水稻的研究還是身體力行,成天穿梭在稻田裡辛苦繁忙。

他認為做事不能隔靴搔癢,必須身體力行。他對學生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下田,不下田就不培養。他說:「電腦很重要,但是電腦裡面種不出水稻,書本知識也很重要,書本裡面長不出水稻,你必須到田裡面。才能夠種出水稻出來。」

他常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跑了十七個地方,最遠甚至到了菲律賓。這麼密集的行程,年輕人都會有點吃不消。但袁隆平並不覺得勞累,只要到了示範田裡,他就很有精神。

有些事我們不該忘記

平日裡的袁隆平,看起來就像一個普通的老爺子,穿著三、四十塊錢襯衫,會拉小提琴,還會下象棋,聽說輸了還會碎碎念耍賴皮。有人在超市偶爾遇見袁老,別人要幫袁老付錢,他非要自己付賬。就是這樣一個可愛的老爺子,解決了世界的溫飽問題。

六十多年前,全世界的的溫飽還是一個大難題,饑餓的人口高達八億,其中近一半是兒童。人們沒有飯吃,便開始吃草皮、樹葉,有的地方人餓瘋了,就吃不能消化的「觀音土」。

袁隆平親眼目睹了一個少女吃了觀音土活活憋死了。「死的時候,她的眼睛竟因痛苦的掙扎像金魚般鼓了出來。回顧那三年自然災害,是自己經過挨餓,特別是看到廣大農民都在挨餓,我才深切的感受到『民以食為天』這句話說得多麼實在。可是,哪朝哪代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因此,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培育出人工雜交水稻。

袁隆平說到做到。自一九七四年以來,育成一個又一個的雜交水稻品種,並推廣應用,解決了中國大陸十三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如今,中國雜交水稻走向國際,解決發展中國家的缺糧問題。至今,已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研究或引種,被世界譽為「東方魔稻」、「中國第五大發明」。

糧食安全始終是頭等大事

近年來,全球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引起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糧食問題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早在二○○九年底,袁隆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金融危機總會過去的,可糧食安全問題時時刻刻擺在我們面前。」觸動袁隆平說出這番話的,是一篇題為「糧食安全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的報導。他指著標題感嘆:「說得一點不錯,糧食安全就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我們誰都不能小看這個問題!」而現在再談到糧食安全問題時,袁隆平顯得很有信心:「一是靠政策,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二是靠投入,國家加大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入﹔三是靠科技,科技的前景無限。」

一生都在為糧食的問題而奔波操勞,當我們在想今天要吃什麼的時候,這位樸實的老人家想的卻是今天要產多少糧食。正如袁隆平所說:「專注做好一件事,無論它是大還是小,都用心去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