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修龍藏經 慧眼洞見歷史

 |2017.09.26
3403觀看次
字級
故宮典藏的《龍藏經》是清朝第一部泥金寫本。圖/資料照片
故宮典藏的《龍藏經》是清朝第一部泥金寫本。圖/中央社
故宮典藏的《龍藏經》是清朝第一部泥金寫本。圖/中央社
故宮典藏的《龍藏經》是清朝第一部泥金寫本。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一針一線像修行。」在故宮負責修復織品的修復師蔡旭清說:「織品修復的重複動作也許很單調,但過程卻很有趣。」因為修復《龍藏經》有了意外發現的特殊因緣,也顯示見證歷史的價值更甚於修復文物的另一層意義。

國立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助理研究員蔡旭清,在大學念西畫組時,創作遇到瓶頸,老爸資助她到歐洲流浪。有一次行經米蘭恩寵聖母修道院,大熱天裡,只見兩個女生穿著長袖長褲,還戴上防毒面罩,全副武裝在修復達文西名作〈最後的晚餐〉。

一針一線像修行

蔡旭清看到修復師正在洗掉過去修復繪上過多的油彩,要把壁畫回復到它應有的色度。她們表示,一天只清洗一平方公分的面積,蔡旭清忍不住問:「這樣做得完嗎?」修復師笑笑說:「我做不完,還有我的兒子和孫子可以做啊!」一語道出修復是條漫長的道路,一點都急不得。

回到台灣,蔡旭清興奮地和媽媽說:「有個工作可以做,也許很單調,但很有趣。」大學畢業後她到西班牙學油畫修復,後來投入織品修復領域;四年前因故宮南院設立,徵求修復師,蔡旭清因此踏上織品修復路。

有人問她:「修復很無聊,為何還要做?」蔡旭清露出神祕的微笑,悠悠的說起修復《龍藏經》的意外發現。

慶賀建國一百年,故宮策畫「龍藏─院藏大藏經特展」,在整理《龍藏經》裝幀配件時,發現包覆經文的「黃緞織花袷經衣」脫線處破了個洞,直到一○二年參與修復的蔡旭清說:「一直覺得下面有個圖案,於是用類似醫療用的內視鏡穿進去看,看的時候彷彿看到一個龍眼,猜想:莫非是龍嗎?」

經衣內發現龍紋

在院長批准下,拆開「黃緞織花袷經衣」,才發現這是由三塊黃緞布縫在一起,當中的「黃緞織花袷經衣夾層」,裡面繡有七團龍紋。這起因為修復而有的意外發現,讓故宮上上下下頗為振奮,蔡旭清笑說:「這絕對不是最難的修復,但歷史工藝發現的意義大於修復。」

從事修復工作多年,蔡旭清耐得住這份工作的寂寞,有時還要拿著燒杯,自己染布,像是做色票一樣,把每個顏色的布料都染齊。為修補《龍藏經》的破洞,她把透明薄紗式的絲帛絹染成淡黃色,襯在原有的布下,彷彿留下一扇窗,讓日後的研究人員可從這扇窗,再去研究這七團龍紋的意義。

「這樣一針一線像修行」蔡旭清笑說,不少人覺得修復工作「聽起來很有趣」,躍躍欲試,往往蔡旭清會揚起嗓音說:「好啊,那你在旁邊看我做」,通常不到五分鐘對方就投降,於是她又再把聲音提高了些,自信地說:「有興趣之外,還要熬得住。」

蔡旭清笑說,要是縫線縫不好就拆掉重做,「經常跟自己過不去」,最終能讓她在這條「修復如修行」的道路上走得堅定,還是那份想要保存文物的心。

林永欽:歷史痕跡爬行

曾開過私人修復室的故宮器物修復師林永欽,三十四歲才踏入修復這行,學習路程很坎坷。對他而言,修復的最大樂趣,是能從修復過程,看到文物的細節,學習過去的工藝技法。「修復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細心」,林永欽說,修復的過程有如在歷史痕跡上爬行,在裂痕上找尋當時工匠製作的記號,這對林永欽來說是最興奮的時刻。

岩素芬:把文物當成人

文物修復學問多,除毀損需要修復外,故宮登錄保存處處長岩素芬表示,平時的預防性保存更重要,就連展覽使用材質也要檢測,等同把文物當人一樣看待。

「在我小的時候,故宮的郵票很出名,哥哥都會買,清明上河圖、有名的書畫都印在上面,那時雖然看不懂,但就是很喜歡。」在岩素芬拿到生物化學博士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進入故宮,這一待就是二十五年。

故宮各處室,多半是做學術研究及行政,登錄保存處也不例外,但更要動手做保存與修復。「做這行很棒!」岩素芬興奮的描述這份工作帶給她的成就感,「幫國家保存文物是一種使命感。」她說得滔滔不絕,彷彿前世就在養心殿造辦處做事。

范定甫:修復師像醫生

曾在故宮博物院當修復師的范定甫,也曾到大英博物館擔任書畫修復師,二○○八年他回台成立工作室,許多博物館找他合作維護藏品,范定甫希望能在民間推廣修復的意義和價值。范定甫形容,文物和修復師之間,就像病人和醫師的關係,「文物生病要看修復師」,其中修復師又分為油畫、書畫等不同類別的「專科醫生」。

范定甫提到,「修復文物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避免它再次損壞」。

賴清忠:傳承毫不保留

民國六十三年就進入故宮擔任修復師的賴清忠,跟著老師傅學習修復技法,將一本本被蟲蛀滿洞的古書,藉由他的雙手完成修復,憑著耐心和熱情,從此踏上超過四十年的修復之路。「我們修復的工作,就是把蟲蛀、破損的地方補起來,或是把脆化的紙張加強,讓文物能夠繼續保存下去。」賴清忠直言:「有人願意學的話,我毫不保留。」

洪順興:延壽重於完美

談及修復師工作,洪順興認為十年是基礎,而修復師該具備的條件,他認為,首先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再者要把專業能力補足。

洪順興表示,過去的思惟會認為,修復師要補到「天衣無縫」才是一名好的修復師,但他覺得,修復師應以「延長文物的生命」為主要精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