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教育考試成為人文災難

潘秋丰(嘉義縣/嘉義大學中文系研究生) |2017.05.30
990觀看次
字級

日前舉行的國中會考,其中國文考科有一道閱讀測驗,是採用新詩作家陳斐雯的作品〈養鳥須知〉。據作家看過後,直言說,不知道答案是哪一個。作者的回答,讓人不禁要問,題目的設計合不合乎學習的目的。

近年來,不論是國中或高中的升學考試題目,都很活潑與多元,常常引用新生代作家的文學作品,作為國文科的選題,這樣的用意,無非是希望培養學生對文學的興趣與閱讀能力。

然而結果卻往往只在意後者的能力,而非興趣,教育考試的最終目標,是拿到可以升學的分數,這就必須強調考試的技巧,重視解題的能力。

當然不否認學生在考試過程中對文章的理解,但是我們要問的是,這樣的理解,是出自對文學的欣賞,還是外在目的需要?

我想答案是很清楚的,我們並不反對考試內容的多樣選材,而是關心學生在考試的要求下,是否引起對文學作品的喜愛與探究,這才是學習的動機與目的。

透過會考所引用的文學作品來看,作家都不知道答案,凸顯了幾個重要的訊息。

首先是,題目的設計與答案,並非是作者原先的意圖,我們創作一篇文章,是對生活有所感知,進行自我對話,當中可能有理論的依據,或者純粹的物思,並非是為了出題創作出來的文章,將之作為考試內容,需謹慎作者寫作的緣由與心情。

這個問題並非是題目出得不好,而是顯示出教育考試的專斷與無知,嚴重影響學生對人文的學習,考試的答案,絕非是人文的結果,有必要對教育的本質與目的,進行客觀的理解,才能妥善安排考試的題目。

另外,需強化教學現場的引導功能,如果老師在課堂上未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受與回應,那麼閱讀文章對學生來說,只是冷冰冰的「物體」,引起不了學生內心的悸動。

教育部應好好思考並反省教育考試的缺失,不要讓它成為人文的災難,而是啟發學生在閱讀與寫作過程,能夠有心靈、文化的成長,關心文本中的生命世界,進而完善存在自身的價值與意義。

潘秋丰(嘉義縣/嘉義大學中文系研究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