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佛光菜根譚】(72-2)

星雲大師 |2017.04.18
2094觀看次
字級

應世無畏(二)
文/星雲大師


應時對景機不可失
世俗之見應該摒除
無相布施人我兩忘
畏事退縮懦弱無能
應接不暇捉襟見肘
世事多變過眼雲煙
無欲則剛觀心則樂
畏懼難安擔心受怕
應付自如口舌伶俐
世代交替傳承有望
無怨無悔默默耕耘
畏縮不前望而卻步
應有盡有包羅萬象
世紀生春人和家慶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畏敵如虎謹慎設防
應天順民合乎人心
世界大同夜不閉戶
無諸妄想清淨無染
畏天愛民體恤百姓




無欲
文/星雲大師


人間最自在的生活,就是無欲的生活;人間最快樂的生活,就是無欲的生活。古德云:「欲不除,如蛾撲燈」,人們常因欲望不能滿足,而生憂愁;為了貪婪無厭足,而生畏懼,如果能了悟無貪無欲之樂,哪裡會有什麼畏懼和憂愁呢?《阿含經》云:「捨欲樂無欲,如石出真金」;人的生活,不一定要依靠物質才有快樂,在無欲、清淨中更能體會富裕、滿足的快樂。「無欲」,是一個很高的境界,怎麼樣才能無欲呢?有四點意見:
第一、人的心胸,無欲則寬:人的心中有了私欲,其心量就會很小;一個看淡俗欲者,勢必是一位不貪者,且為寬宏大量之人。《論語》說:「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一個能看淡眼前利益者,必然是一個心胸開擴、眼光高遠,能成就大事業者。
第二、人的心術,無欲則樂:人的心術,常常是權謀計量,種種的伶俐技巧,讓自己心神不寧、患得患失。孟子說:「枉尺直尋」,就是警誡後人不要太計較;孔子也說:「惠則足以使人」。如果你的心機太多,不但增加自己的煩腦,而且凡事用盡心術者,怎麼會有真心的朋友呢?假如你有容人的器度、讓人的胸襟,一切的用心,無私無欲,人生自然無比快樂。
第三、人的心事,無欲則平:有的人,心中有太多的掛礙,以及放不下許多的事物,因此常常悶悶不樂,心情一直不能平靜。《墨子》說:「非無安居,我無安心也!」這一切都是來自於欲望太多,假如我們可以讓自己欲望減少,則無有愛憎之心;無有愛憎之心,則無貪嫉之情。因此無欲的人,可以減少心中的掛礙,而讓自己有平等心面對世物,在面對失敗挫折時,更能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看淡一切。所以無欲的念頭,心事單純,自有一番風光霽月的境界。
第四、人的心氣,無欲則剛:我們的心,動不動計較得失,動不動比較有無,這「心」不平,自然氣難和。假如我們能氣定神閒,無欲無執的話,則心自平,自能顯現剛正之氣。康熙時著名的清官陸隴其說:「心無私欲,自然會剛;心無邪曲,自然會正。」人的欲望越多,苦惱越多;欲望越多,人越會殘缺;欲望越多,人就愈沒有原則。所以一個沒有私欲的人,才不會被外境左右其正氣,無欲之人才能剛毅正直。
無欲、無私、無利害得失的「平等觀」,就是佛道;所以學佛要先從淡泊物欲,從淨化欲念做起。能將染汙的欲念淨化成善法欲,進而無我、無私、無欲,這就是人道的完成,也是佛道的根基。「無欲」有四點:


第一、人的心胸,無欲則寬。
第二、人的心術,無欲則樂。
第三、人的心事,無欲則平。
第四、人的心氣,無欲則剛。


──摘自《星雲法語》第十冊 p.355


【生活佛法】


一、布施有沒有功德?什麼是無相布施?


布施是否有功德,就看是從什麼層次來講。如果從有為法來看,布施必定有功德。布施猶如播種,有播種,因緣成熟,必然有收穫。所以布施是無盡的寶藏,你有布施,你就有儲蓄,就有果報。一個人如果每天光是貪圖別人的東西,是貧窮;常行喜捨,才是富貴。
布施也不一定要用錢財珍寶去布施,你心地善良,可以用說好話布施;你心裡面有豐富的力量,可以用為人服務來布施。即使你不會說好話,沒有力量為人服務,只要人家做好事,你心裡隨緣歡喜,隨喜也是布施。每個人心裡都有隨喜、隨心、隨口、隨力的功德寶藏,所以我們應該把儲蓄在我們自己心田的寶藏,隨時布施,這才是致富之道。
布施的最高境界,要能「三輪體空」──沒有布施的我、沒有受施的人、沒有所施的物,我、你和所施的物,都能不著相,這才是真正的無相布施。所謂「空心不空境,空境不空心,心境兩俱空,心境俱不空」。如此功德就有大小之分了。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六祖壇經講話》第二冊,〈決疑品‧問題講解〉


二、關於慈悲,什麼是有緣的慈悲、無緣的慈悲?
    什麼是有相的慈悲、無相的慈悲?


有緣的慈悲,是幫助和我們有血緣交誼關係的家族、朋友或鄉知。無緣的慈悲,是我雖然不認識對方,和他沒有任何關係,但是看到別人受苦受難,發慈悲心,給對方一些助力。有緣的慈悲容易做到,無緣的慈悲難以實踐,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才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有相的慈悲,是指一個人行了慈悲之後,念念不忘於心,覺得我是個能實踐慈悲懿行的施者,對方是接受我慈悲濟助的受者,譬如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朕印經建寺、度眾出家,有多少功德?」就是有相的慈悲。無相的慈悲是《金剛經》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著一相的慈悲,無相的慈悲沒有施者、受者、施物的對待觀念,甚至也沒有了慈悲的意念,是一種無私無念的自然悲行。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佛教的慈悲主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