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行旅 閱讀的軌跡

文/工頭堅 |2017.03.05
1764觀看次
字級
對於文史、科普以及網路的閱讀,在後來我成為國際領隊時,得以成為帶團解說時的知識背景。 圖/時報出版社提供
《時代的風》 圖/時報出版社提供

文/工頭堅

悠遊網路那幾年,也是我重拾閱讀樂趣的時候。

正如所有那個年代成長的孩子,小時候讀西遊記、三國演義、福爾摩斯(柯南道爾的另一部作品《失落的世界》對我影響更深);少年讀倪匡、柏楊,以及赫曼.赫塞(Herman Hesse)的《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到了高中職時代,由於醉心於藝術/設計,開始讀《梵谷傳》,以及《雄獅美術》、《藝術家》雜誌上關於紐約塗鴉藝術家凱斯.哈林、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的報導,並試著理解約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的「人人都是藝術家」之理念。但必須慚愧地承認,對於文學類的閱讀,相對是少的。

另外一個共同的閱讀記憶,則是《讀者文摘》,以及它所出版的各類型精美選輯,許多人從中建立了可謂是最初的世界觀。同時也該特別提到《今日世界》,這本由美國官方出版的雜誌以及叢書,因在香港印刷,其開本與字體,提供了與台灣的書籍不同的視覺與觸感,亦是我個人的心頭好。其中一本《火星紀事》,讓我認識了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這位科幻文學作者,如詩一般魅惑的文字,仍是我心目中數一數二的科幻名作。

還記得當兵的時候,放假回台北,在東區的久大書店買了一些書,帶回連隊上閱讀,做為一種對於青春期以及自由生活的懷念與連結,其中有兩本薄薄的小書,沒聽過的作者,可是讀來卻異常動心,總覺得在其中感受到了許多年輕時的嚮往與鄉愁。那兩本書名分別叫做《遇見100%的女孩》以及《失落的彈珠玩具》,署名賴明珠翻譯,而那位當時還不太熟悉的日本作者,他的名字是村上春樹。

到了九○年代初期,由於有太多其他事物令我分心,以致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竟不復有閱讀的記憶。除了陪人逛街時百無聊賴,利用許多空檔、藉由隨身的綠皮小本,非常晚熟地讀完一整套金庸,以及仍少數維繫著旅行夢想的《知性之旅》系列叢書。這種「文字荒」的情況,直到進入網路世界之後,因無正職,僅偶爾承接企畫案與文稿、客串打零工,於是反而有了閱讀的時空條件。

當時的我,不想放棄任何一點網路世界上的動態,因而如果出門,總想辦完事情快點回到那個自我封閉、僅靠著一條電話線和整個世界連結的空間。在無線網路仍未普及、又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那樣的行為模式確是唯一選擇。但盯著螢幕久了,終需休息,因而閱讀便重新成為休息與調劑。

由於是從中年才開始進入到網路與科技的世界,當時等於是以一種「補課」的心情,大量尋找和電腦發展史有關的書籍與雜誌,貪婪地吸收。正是在當時,初次閱讀到史蒂夫.賈伯斯的前半生傳記《電腦金童NEXT風雲再起》(Steve Jobs & the Next Big Thing),不過真正吸引我的,還是和網路發展有關的著作。

一九九七年出版的《未來英雄》(Digerati : encounters with the Cyber Elite)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這本由出版經紀人與趨勢觀察家約翰.布洛曼(John Brockman),以訪談與側寫的方式,列舉多位他心目中形塑數位時代與文化的代表人物,這份名單如果從資訊產業或商業的角度來看,或許相對陌生,但我卻為他的敘述方式深深著迷。

當然,描寫全球資訊網之父提姆.伯納李「創世」過程的《一千零一網》(Weaving the Web),還有諸如 Netscape、Yahoo!、Amazon、Google,以及後起的 Facebook 等,這些少年(以及不太少年)的未來英雄們,藉由程式與創新結合資本市場,推出足以撼動或改變世界的服務,這種令人振奮的創業故事,至今仍是令我醉心甚至信仰的對象。

像我這樣一個所謂的「五年級中段班」或「六○後」的前中年,當時可謂是因緣際會,比起許多同代人提前進入了網路世界,得以見識到許多新事物與革命的發生,因而對下半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無論如何我都覺得是非常值得感恩的際遇。

除了和網路有關的書籍,既然另一個主題是「革命」,則無論是科學、科技或社會的革命,也似乎很自然地成為當時的另一條閱讀主軸。從科學革命相關的《複雜》、《渾沌》,到宇宙生成與量子力學,對於僅是高職學歷、理科與數學又不擅長的我,固然稱不上讀通或理解,讀來卻仍興味盎然。當面對人生的無常與紛擾時,竟從這些科普書籍中找到了關於這個世界的運行道理,也獲得極大的慰藉與解惑的喜悅。

有一段短暫時間,我曾擁有一個位於敦南誠品附近的工作室,常在那裡寫作、看影片,有時熬到深夜,到樓下的小酒吧MOD吃個宵夜、喝個小酒,然後走到二十四小時營業的書店,趁著人不多的時候,看看新書。一九九七年末,看到書架上有本新的傳記,當時拿起來翻看,只覺得單純是一段過往的旅行紀錄,尚無深刻感觸。

一直要到兩年後,看到《當代》雜誌做了「古巴革命五十年」專輯,讀了其中一篇介紹革命英雄的文字,才猛然意識到「這人不就是當初在書店看到傳記封面,那裸著上身喝馬黛茶的傢伙?」那時我記住了他的名字──切.格瓦拉(Che Guevara)。

我已經很多年不敢說自己崇拜格瓦拉了,因為比起他用生命實際去進行革命的行為,我們為了對抗生活所做的努力根本微不足道。但無可否認地,在彼時,當自己的心境正是在進行一場「網路革命」的同時,讀到這麼一位不斷革命者的傳記,確實產生了情境帶入的想像,更藉由他的事蹟來鼓舞自己,以免在嚴酷的現實中被擊潰。

除了格瓦拉之外,在日本的幕末時代,奔走推動「薩長同盟」、「大政奉還」,催生明治維新的坂本龍馬,甚至清末維新的知識分子及大航海時代的探險者們之傳記,也都是我樂於閱讀的對象。當時不會想到對於這些英雄志士的嚮往,深埋心底,在多年之後甦醒,成為旅行的動機與主題,當然,那已是另一段人生的故事了。

在這段關於閱讀小史的最後,或許還值得一記的,是因我原本成長在戒嚴時期,對中國近代史的理解,不外乎課本或電影中見到的那一套說法。當時偶然在短期寄宿的女性友人家中,赫然見到一整套《毛澤東全傳》,驚訝於她為何會買了這套書,她聳聳肩答道:「只是覺得好奇。」沒想到,反而是我將整套書接收過來啃完,並觸發了好幾年對於「解放後」歷史的閱讀喜好。

而這些無論基於好奇或興趣的閱讀,後來竟成為與對岸朋友交流及擔任行腳節目主持人的養分,也是當時未曾想像的。從更大的角度來說,這些對於文史、科普以及網路的閱讀,在後來我成為國際領隊時,得以成為帶團解說時的知識背景,誰又能說,讀閒書是無用的呢?

當處在這段人生的低潮時期,歷經了探索網路與重拾閱讀的洗禮,在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過程中,已默默地為重建生活、重返社會打下了基礎。也彷彿是在荒島上伐木造舟、自學了基本的航海技術與天文知識之後,剩下的,只是再度等待風起。而這次,風將把我吹向大洋彼端,那座賜予我療癒與新生的城市,並清楚指引了後半生的方向。

(摘自《時代的風》,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工頭堅(Ken Worker)

本名吳建誼。一九六六年出生於宜蘭羅東。台灣網路發展早期的趨勢觀察者,是台灣最資深部落客之一,被中國學者譽為華文世界最早探討網誌(部落格/博客)趨勢的新媒體作者,並於二○一五年被《數位時代》雜誌評選為「改變台灣網路面貌二十人」之一。

《時代的風》是他多年來第一本個人著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