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教育品質與量化標準

 |2017.01.07
1229觀看次
字級

教育部統計這十五年間,國小學生數銳減七十多萬人,國中生則近二十萬。就教育部資料分析,國小十二班(每年級兩班)以下學校,共有一千四百多所;六班以下學校有一千多所;五十人以下學校為三百七十多所;一年級學生只有三人的學校竟也高達一百三十所。

這些小校大部分是以在偏鄉原鄉為主,面臨學生愈來愈少的困境,地方縣市教育局在廢校與不廢校間舉棋不定。各地方政府也以閒置空間活化方式以整合相關資源,企圖讓這些小校不至於被廢校,然而不論如何改變,學生依舊流失,只空留學校教室供做他用而已,在學生數不足下,一些小學終究還是面臨被併校或廢校命運。

面對地方政府以經費考量迫使小校一間間消失,教育部只得訂定《偏遠地區學校振興條例草案》,要求地方政府裁併廢校須經一定程序,以確保偏鄉小校生存。也開始賦予小校教學彈性化,推動混齡教學,並鼓勵以實驗教育方式,讓小校具有教育特色以吸引其他地區學生來就讀。

事實上,少子化對各教育階段是逐年影響,先是小學;接著就是國中;再來就是高中;而如今大專院校則已受到衝擊。

現在的現況是國中小是愈來愈小班化教學;大學則是人人有大學可念。就小班教學而言,國中小學生所接受到教學和教導該更為精緻,教師所提供教育品質也會更好才對;但其結果卻是相反,愈小班學生學習力和程度卻愈來愈差,一位老師教三個學生會比教三十個學生難教嗎?其問題何在?自不是單純的出在學校,還有其他因素,若此問題不解決,則非併校或廢校就能解決學生需要面對之問題。

同樣地,在人人皆有大學可念的情形下,何以台灣高等教出來的學生卻競爭力愈來愈差;這同樣地也非單純在於學校多少之問題,而是過多高教政策限制,讓各校無法有自由發揮空間。如以註冊率來做為補助和退場機制的標準,將造成有些學校不擇手段去創造高註冊率,而忽略真正教育目標和教學品質。同時也造成大校恆大、小校恆小的變相發展,讓教育資源不平均外,更造成教育貧富階級差距。台灣高教在早期只有公私立之分,現在卻變頂尖大學和後段班大學的階級之分,此種不公平教育待遇,如何去提高教育品質?讓大學生可以均質化呢?

台灣教育預算每年都有增加,受教育人數卻逐年下降,用更多的經費教更少的學生,理論上應該要教育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但卻不見得教育品質和學生競爭力有更大提升,由此可見我們並沒有把錢花在對的地方。

台灣少子化對教育之衝擊,不應該是用量化為標準來面對,必須以質化來因應,才會讓台灣教育有未來。每個孩子都是教育主體,無論是偏鄉小校學生或是非頂大學生,政府都應該平等視之。當政府願意用更多經費讓偏鄉留住學校,讓學生可以就近念書;同樣地,對於後段大學學生應該用更多教育資源讓他們可以透過大學學習,得以有翻身機會。當他們學習能力得以提升,則台灣教育出來的學生怎會沒有競爭力呢?

如何因應少子化帶來台灣教育衝擊,教育部必須以教育品質為優先考量;而勿以量化的併校、廢校或退場做為唯一機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