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 七堵車站的歷史建築

文/張廷鋐 |2016.10.24
6795觀看次
字級
完工於日治時期的七堵舊車站。圖/張廷鋐
七堵鐵道公園的入口意象。圖/張廷鋐

文/張廷鋐

在一個不晴不雨的天氣遊基隆雨港,依山而建的港口腹地不大,因而吞吐量逐漸萎縮,昔日火車的終點站也慢慢位移到七堵,基隆新車站如今也見證「滄海桑田」,逐漸遠離海濱。

索性於七堵車站下車,順著人潮來到偌大的車站大廳,見到人來人往的行旅,一時之間搞不清楚東西南北,只好稍稍歇息,待尖峰時刻的人龍稍微退去,才漫步走出車站。

於七堵區公所的騎樓逗留,一陣火車聲從建築物後方呼嘯而過,順勢往後一瞥,瞥見一棟木造建物矗立於七堵區公所旁的廣場。走近一看乃是「七堵車站」舊址。

清光緒年間劉銘傳就任台灣建省的首任巡撫,任職期間除了建設砲台、兵工廠等設施強化軍備,更對於交通推廣不遺餘力,如建設福州與滬尾間的海底電纜進而開辦電報業務,以及設立全台輪船鐵路商務總局……多方奔走之下,劉銘傳募集四方的資金開始建設清帝國的首條載客鐵道,七堵車站即在此一時期建立。

創建於清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的七堵車站,於其時稱為八堵火車碼頭,為基隆通往大稻埕鐵道的其中一站;後因甲午戰敗而有乙未割台的一段過往,八堵火車碼頭乃於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年(一八九七)改名「七堵驛」並開始營運。

在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前提下,日本當局積極開拓台灣的基礎建設,直至明治末年縱貫台灣西部的鐵道全線通車,七堵木造車站也在這一股浪潮下完工並開始啟用。經歷了地震的威脅、也逃過了風災的侵擾、更躲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摧殘,七堵車站仍屹立於基隆市。

隨著鐵路旅運量逐漸增加,當局於民國六○年代設立了七堵調車場,後續並建立七堵後火車站而有北上列車停靠前站、南下列車停靠後站的景象,隨著都市人口的聚集、都市地價的高漲以及鐵路地下化的浪潮使然,當局也為了學子與旅人的安全與通行便利性遂將七堵車站改建為全新的跨站式建築。

而經歷了百年風霜的舊七堵車站則在一番角力之後,將站體完整保留在新車站北方的綠地,成為在地居民休閒遊憩的公園之餘,也成立鐵道展館以供後世參觀,而後基隆市政府也在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公告:「七堵火車前站」為歷史建築。

折騰了許久,未能與友人順遊雨港,或許未能嘗到廟口美食有些失落,但卻能靜下心看看身邊時常被人們忽略的人事物,也是一番收穫;或許未能前往新落成的基隆車站朝聖有些失落,但卻能認識一個饒富歷史意義的建築,也是一番收穫;或許未到基隆港邊且未順著預訂行程旅行有些失落,但意外踏入這北台灣地區僅存的木造車站,並進而知悉台灣地區的鐵道發展史,更是一番不一樣的收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