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的歌 】民歌不是這樣?

文/曹郁美 |2016.08.29
3536觀看次
字級
小巨蛋演唱會上座無虛席,眾歌手出場亮相,誰還在乎「民歌」的定義呢?圖/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提供
余光中教授說:「要壓倒噪音,安慰寂寞,唯有歌。」 圖/余光中提供

〈思想起〉

思想起…… 祖先堅心過台灣

不知台灣生做啥米款啊

思想起……海水蓋深來反黑

在海沙底浮著心肝苦啊

填詞/陳達

曲調來源/恆春民謠

演唱/陳達

當楊弦的《中國現代民歌集》出版後不久,報紙上出現了一篇短文,標題甚犀利:「『民歌』」不是這樣」,作者為胡紅波(見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央日報》第十版),他毫不客氣地說:「《中國現代民歌集》裡的九首歌曲連絲毫『民謠風』都沒有,更不要說內容根本就不是『民歌』了。」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為什麼偏偏稱做『民歌』呢?為了希望藉『民歌』之名以求廣布流傳嗎?或是因為余光中先生的詩裏曾經一再的頌讚『民歌』、『民謠』和『民歌手』?還是因為先將這些歌曲當成英文的Ballad,然後再將Ballad(敘事歌)譯成『民歌』的呢?」

「我對它的『名不符實』深深感到不快。」

這是對「民歌」語詞的濫用所開出第一槍,那麼胡紅波是誰?筆者推判他是後來研究樂府詩、成功大學的中文系教授,上文發表時他可能還是研究生。他的「不快」,可說代表正統音樂、學術界的看法。

到底「民歌」的定義為何?早在一九六七年音樂學者史惟亮就在《論民歌》一書說過了,他認為〈望春風〉、〈高山青〉皆非民歌。若非史教授早逝,很可能他也要對楊弦開砲了。

數年後另一學者許常惠提出具體看法,他根據以下三書:日本音樂之友出版社的《標準音樂字典》、美國哈佛的《音樂字典》(一九六九年版),以及法國的《Brenet字典》,給予「民歌」的定義是:

一、民歌不是個人,是大眾一起創造的。

二、民歌因不同的地方與時間,而其演唱

方式與歌詞會有改變。

三、它的傳授方式是口頭的。

四、它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考驗。

以上許教授談話刊登於一九七八年六月的《夏潮》雜誌。這是什麼意思呢?

舉例來說,陳達目不識丁、不懂樂理,唱歌與彈月琴皆是無師自通。他把恆春民謠填入歌詞成了〈思想起〉,隨走隨唱,是名符其實的唱遊詩人。因此在音樂學者心目中他才是民歌手。楊弦、李建復、蔡琴、葉佳修、齊豫……怎麼能算呢?

這樣的定義是正確的,是嚴謹的,但卻不符合時代潮流。後來出現了折衷的名詞──校園歌曲,以下三人的說法較具代表性:

一、殷月集,他說:「因為它們流行於校園之間,我們不妨稱它們為『校園歌曲』」。(見一九七八年四月《雄獅美術》)

二、蔣勳,他說:「楊弦到李雙澤這一系列的音樂風潮,不但推動者本身是大學生,歌曲流傳的範圍,截至目前為止,也大部分還在中、大學生之間,歌曲內容所傳達的情感也比較上是很『學生的』,所以,我們定為『校園歌曲』。」(見一九七八年六月《夏潮》雜誌)

三、小小,他的說法甚感性:「『校園民歌』中校園兩字,我總不願將它省去,一方面這是它最初的出處,另一方面也只有校園兩字才能真正點出其清純親切的難能可貴。」(見一九八二年四月《幼獅月刊》)

當時還有一種聲音,即「民歌都是風花雪月」、「無病呻吟」,看看後來羅大佑〈之乎者也〉中的一句歌詞即知:「風花雪月之,嘩啦啦啦乎;所謂民歌者,是否如是也?」這個批評就嚴重了,似乎暗示了校園民歌的「曲低和眾」。

筆者以為這應與創作人的生活經驗、文字駕馭能力有關。他們畢竟是學生或社會新鮮人,熱情有餘,但專業不足。故而其創作之曲式簡單、音樂欠豐富,並且歌詞多圍繞在小範圍中打轉。如對大自然(風、雲、雨、露)的歌詠,對小小愛戀抒發喜悅與哀愁等;既不深入也不深刻,直至羅大佑出來才翻轉了局面。

余光中的詩呢?當然不是風花雪月、無病呻吟。

〈焚鶴人〉中的一段文字尤為經典,經常被後輩引用,本文謹以此作總結:「沒有歌的一代,是寂寞的;只有噪音的時代,更寂寞。要壓倒噪音,安慰寂寞,唯有歌。」

余光中談民歌

別忘了「民歌」一詞的始作俑者是余光中,他當然不能置身事外,他在著作《白玉苦瓜》、《青青邊愁》中說:

「其實白居易在『長慶集』中,以『新樂府』自稱者,便有五十篇……白氏所謂『新樂府』,用今日的白話來說,豈不就是『現代民歌』?」

「如果詩人和作曲家視『流行』為『失節』,面對唱片,電台,電視,只曉得退守一隅,自怨自艾,那就只有註定『冷藏』的分了……當社會需要歌,好聽又有深度的歌,詩人就應該滿足這需要。」

余光中的態度:不必拘泥於名詞,古之樂府詩、民歌無須鎖在廟堂上供奉,今人應根據時代需要寫新的樂府詩、民歌。用相同的語詞並非對古人不敬,適度地「解放」出來反倒有新的力道出現。最重要的是莫把「流行」視為「失節」,能夠「曲高和眾」才是最高境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