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古思今 中山樓和文化大革命50周年

文/丹青 |2016.08.16
1403觀看次
字級

文/丹青

老百姓日常生活消費中,最常用到的紙鈔,大概就是新台幣百元鈔吧!翻翻這張百元紙鈔上,正面印著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肖像,背面則是一個中國宮殿式的大建築──陽明山上的中山樓。

中山樓成為鈔票上的圖案,自然與孫中山先生有關。讀者可能知道,今年是孫中山先生(一八六六~一九二五年)誕生一百五十周年紀念,可是你知道,今年也是中山樓落成啟用五十周年紀念嗎?

要是常讀報的讀者,或許會知道今年五月十六日,也是大陸五十年前文化大革命的開始,這個喧擾中國大陸整整十年的文化浩劫,至今也屆五十周年了。

這兩個五十周年,在歷史上還是有一點關聯的。

五十年前大陸的文化大革命,掀起了洶湧波濤,紅衛兵的橫行,不僅讓中華文化的天道倫理喪失,古蹟文物毀滅大半,大量的人才精英及年輕人下鄉改造,更讓中國大陸動盪不安,窮困鎖國十年。

而對岸的我們中華民國台灣,利用這個機會,擔負起捍衛中華文化的重責。由於台灣繼承、傳遞著中華文化的精神,幾年前陸客遊台,看到井然有序的社會運作和民眾的涵養,還是會感嘆:「文革十年,讓大陸倒退三、四十年。」

台灣在當年怎樣擔起了中華文化的捍衛行動呢?最顯明的行動,就是建築中山樓。

中山樓原本是民國五十四年(一九六五)時,政府為籌備翌年的慶祝國父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委託修澤蘭建築師規畫興建。在數千名榮民克服艱鉅下,僅耗時十三個月即完成這全世界罕見,直接構築於硫磺坑口上的大型建物。中山樓占地總面積逾十三萬平方公尺,建樓總面積逾一萬八千平方公尺,樓高三十四公尺,內裝設計典雅精緻,襯顯出國家殿堂的尊榮,以及藝術文化的無限風華。

但落成那年,恰逢大陸文化大革命爆發,當時的蔣中正總統以此建築物不僅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其設計理念及意涵,亦飽含中華文化之精神。故將含有一千三百個席位的集會場所,命名為「中華文化大會堂」。並於民國五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中山樓落成典禮那天,發表著名的〈中山樓中華文化大會堂落成紀念文〉;這篇文章,不久即收錄在高中國文課本,筆者還記得高一時讀過此文,對「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的文句還有印象。只不過歷經幾次政黨輪替,「中華文化大會堂」已簡化成「文化廳」三個字。

中山樓落成後,民國五十六年,蔣中正又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委員會」(今國家文化總會),是總統直轄的跨越政府組織的非正式機構,不僅編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今改為《活水》雜誌),也推動古籍今註今釋等等復興、維護中華文化的活動和作為。

故台灣的維護中華文化和大陸的文化大革命相對比,可說是從建築中山樓開始的。中山樓不僅設計精美,富涵中華文化、藝術精神,也是台灣建築界少有的大型中國宮殿式建物,其內部更是典雅精緻,完美呈現科技與藝術的巧思。在風水上,它也是塊寶地,蓋若整個台灣像一條魚,魚尾在鵝鑾鼻,魚嘴在淡水河出海口,中山樓之處則為畫龍點睛之地。

中山樓落成後,原是當時國民大會代表集會之地,但後來政府組織變化,加上政黨輪替,對自己文化的思維不同,中山樓如此精美的建物,竟日漸不受重視,現已淪為教育部底下的國立台灣圖書館管轄的一個小單位,每日開放幾個梯次,供民眾參觀。

筆者三月初前往參觀,看到這麼華麗、雅致的建築物,落寞聳立在陽明山間,再想到近二、三十年,台灣政黨的紛爭,也逐漸讓中華文化在斲喪之中了,現在的陸客來台,有的還會說:「甚麼時代了,台灣竟然還有文化大革命?」不禁悵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