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 讀景 洱海邊的種樹人

文/阮義忠 |2016.05.05
1264觀看次
字級
洱海邊的種樹人圖/阮義忠

文與圖/阮義忠

「我有位同事兩年前離開報社,在洱海邊開民宿,阮老師好不容易從台灣來一趟,若能去坐坐,她一定開心死了!」大理國際影會期間,一位在媒體服務的朋友盛情邀約,我便趁空檔來到了距離古城十來分鐘車程的龍龕碼頭。

經過一大片農田,進入長長的、東拐西拐的小巷子,每回都以為要碰到牆壁了,熟門熟路的計程車司機卻是一個直角轉彎,就變出另一條路來。才踏進客棧小院,身心就被那落地窗外的洱海磁吸過去。一位男士悠哉地坐在窗邊泡茶,原以為他是客棧主人,幾杯好茶入喉,才曉得他是住客。

清秀的女主人拿出《人與土地》請我簽名,說他們的客人都很喜歡看這本書。湖邊陽光強,書架面窗,才出一年的書封面已經有點褪色。身邊剛好有才出版的《一日一世界》、《失落的優雅》,我就各送了她一本。原來,她的先生也曾是記者,兩夫妻第一次來到洱海,便下了決心留在龍下登村。辛苦免不了,但洱海在不同季節、時辰帶來的光線與景色變化,取代新聞工作的壓力,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那真是個舒心的夜晚,雨打翠湖,大家品著家釀葡萄甜酒,滿懷馨香。

都說「大理風光在蒼洱,蒼洱風光在雙廊」,懷著憧憬來到鼎鼎大名的洱海之珠,氣氛卻離浪漫十萬八千里。老遠就開始塞車,大型遊覽車直驅而入,遍地泥濘,一條公路正在建設。進到村內更慘,經過的大部分巷弄都在開挖、埋管線。處處都在建民宿,柴油發電機震耳欲聾,不是打洞就是攪水泥,整個地方就像個大工地。

我相信本來的雙廊是很美的,但人們扼殺了它的好,缺乏整體規畫的過度開發,再美的地方都可能變得不堪。我總覺得,做任何事都該因循兩個道理,一是次序、一是比例;什麼事先做、什麼事後做,什麼東西該多、什麼東西該少,都要講究。若是掌握不好,即便好事一樁也會成為災難一場。與龍下登村相較,此刻的雙廊無疑是讓人失望的。

但更荒謬的場景還在後頭。沿著環海路繼續前行,經過洱海最小的島——小普陀。一大片水面上,就那麼一座孤伶伶的小島,立著一間廟,仙氣飄渺、道氣十足,就是電影布景也不可能搭得絕妙若此。

「洱海小普陀又稱觀音閣,位於挖色鄉海印村西。島由一塊巨大石灰岩構成,高出海面約四公尺,面積約七十平方公尺。島上建有重檐方形木構建築一座,稱為觀音閣,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歷代重修過,該島四面臨水,石崖錯落,環境優美,登閣遠眺,蒼洱風光盡覽,是洱海中別具一格的名勝景觀……」

這是島上石碑所刻的介紹。雇船渡海的我們,上了岸卻觸目驚心地看到:觀音閣正門緊閉,其餘空地則是豎滿了燒烤架。佛門勝地理應肅穆清淨,人們卻任由它成為又葷又腥的場所。雨愈下愈大,感覺就像觀音悲憫痛心之淚。怕的是,佛菩薩早已遠離……

所幸,在文筆村外,還是讓我看到了感動的畫面。這是個貧困農村,居民不到一千,以種植玉米、馬鈴薯、捕魚為生。有棟建築被打掉了一半,一位老先生於湖邊種樹,把拆下的碎磚塊護在每棵樹的四周,以免土壤流失。據說,有個歸地還湖的政策正在實施,老先生的工作顯然才開始。

有的人在破壞自然,有的人在保護自然,破壞的力量永遠更大更快。洱海的清澈與美麗來自於大理百姓千百年的呵護。急功近利之人,千萬要想想,「洱海清,大理興」的古訓是否能夠朗朗地唱誦下去,一代又一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