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之外 在攝影的路上

文/阮義忠 |2015.07.26
1803觀看次
字級
北港,1979
阮義忠 一九五○年出生於台灣宜蘭。早期曾任《幼獅文藝》編輯,退伍後任職《漢聲》雜誌英文版,開始攝影生涯。一九七五年轉任《家庭月刊》攝影,同時撰寫本土攝影報導文章。一九八一年,由攝影跨行到電視節目製作,以紀錄片《映象之旅》等廣為人知。
旭海,1986

文/阮義忠

我所擁有的第一架相機是專業化的單眼相機,在光圈、速度的曝光值設定方面,只需花上半個鐘頭去了解,就可進入狀況。況且還有準確曝光表可供參考,如果不需搶鏡頭,只要慢慢調弄,拍出在技術上沒有差錯的照片,是一點也難不倒我的。然而,這架性能優異的照相機,在我剛踏入攝影之路時,竟帶給我無比的煎熬。

由於鏡頭光圈很大,反光稜鏡又是那麼透亮,從觀景窗看出去的影像,竟要比以肉眼目視明晰得多。所面對的一切,一下就被特定的框框界定出來了,令我一點也無法像往常一樣,漫不經心地流覽、逃離發生在周遭的事情。

單眼相機在調焦時會顯示物件的景深,讓你看到一個人的輪廓由模糊到清楚。這樣的過程,簡直就像是在探討此人的意義。如果這個人對我沒有意義,我就沒有理由把焦距對在他的身上,我這麼困惑地想著。

照相機開始令我質問自己——到底,你要拍什麼?拍眼前景物的哪個部分? 在一群人當中,要把焦點凝聚在哪張臉孔?在萬華的巷弄裡,到底應該拍觀光客圍著賣藥郎中看表演,還是拍躺在街上的乞丐?這些質問的關鍵終究只有一個——你看到的東西對你有什麼意義?只有當發生了意義,才會自然而然地明白如何構圖、把焦點對在哪裡、在哪個瞬間按下快門。但是,當此人和他的生活對你沒有任何意義,你就會像個呆子,背個相機在大街小巷裡亂晃。

說實在,我曾經背著相機「亂晃」過很長久的一段時間。並不是我對觀景窗內看到的東西無動於衷,而是我又重新看到自己成長過程所孕育的怨恨。透過相機,我又看到了農林、土地、勞動和永遠一成不變的生活……,我無法在我怨恨的那種生活方式中去找創作題材,去發現值得肯定的意義呀!

一直到現在,我還不很清楚,自己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熬過那個拒絕土地、拒絕現實生活的階段。我只知道,自己的怨恨情結是如此之深,以至於沒有任何單一事件能使我解開糾結。也許是因為那麼沒信心、那麼虛弱,所以我只敢把相機去對準那些完全不會排斥我的人——看起來就能感覺到和藹可親的一些臉孔。

但我終究走對了第一步,在人性最真誠、最善良的一面中求得了庇護。慢慢地,我發現,擁有這種可貴氣質、良善的人們,都是那麼認命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工作著、生活著。他們大都是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鄉下人,更沒念過什麼存在主義、現代詩。他們的一切都是從勞動、土地中學到的。

我的鏡頭開始不知不覺地為這些東西所吸引;但我怎麼也無法將農村、土地、稻田和勞動的人們拍成沙龍式的異國情調或田園風光。因為對我來說,這一切都太熟悉了!透過觀景窗,我的童年、我的艱苦歲月、我的自卑和誇大都回來了。

我就是這麼一天天地拍下來的。那些人,那些土地,透過我的相機令我溫暖和感動,使我一天天從幼時的惡夢醒過來。有些冰封的東西開始在我心中融解,我漸漸不再覺得自己的成長過程是可恥的經驗。

十三年就這麼過去了。回顧來時路,攝影工作等於是我對自己成長過程的檢討。那只是自私的行為,我沒有拍出這些可敬的勞動者所面臨的困境,只是表達出了令我重生的這分高貴情操,展現了令我重新敬畏、感激的這片沉默而寬容的土地……

(一九八七)(摘自《想見,看見,聽見》,有鹿出版)

作者簡介

阮義忠

一九五○年出生於台灣宜蘭。早期曾任《幼獅文藝》編輯,退伍後任職《漢聲》雜誌英文版,開始攝影生涯。一九七五年轉任《家庭月刊》攝影,同時撰寫本土攝影報導文章。一九八一年,由攝影跨行到電視節目製作,以紀錄片《映象之旅》等廣為人知。一九八八年起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長達二十五年。三十多年來,阮義忠跋山涉水,深入鄉土民間,尋找動人細節,拍攝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為題材的珍貴照片,作品也成了台灣獨一無二的民間生活史冊。著作豐富,出版《正方形的鄉愁》、《北埔》、《八尺門》、《人與土地》等十餘本攝影集。論著《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被視為海峽兩岸的攝影教育啟蒙書;所創辦的《攝影家》雜誌(1992-2004)被譽為攝影史上最具人文精神的刊物之一。阮義忠攝影作品為海內外重要機構展出及收藏。多年來深刻且廣泛影響全球華人地區的攝影視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