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環評制度與經濟投資

 |2016.04.20
3720觀看次
字級

新政府公布環保署正副署長為李應元、詹順貴,兩位都表示有意修改積習已久的環評制度。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溫啟邦指出,幾十年來跨國大投資案不來台灣,而去新加坡,是因台灣的環評極具不確定性。修改制度,讓各界寄予厚望。

台灣環評制度師法美國,但只偏重風險評估,未如美國考量與經濟、民生之間的總體利益,未一併送企業主管機關及地方政府共同考量決定,兼負政治責任。溫啟邦指出,風險評估重在與利益的交換,因此要判斷風險大小,可否被接受。如果沒有利益,沒有人願意接受任何風險。

面對複雜的環境與科技風險問題,環保署二○○八年創設「專家會議機制」,希望以「公民參與、專家代理」方式解決環評爭議。但政府常過度倚賴專家,做為決策參考依據,實施至今,成效眾說紛紜。晚近愈來愈多研究顯示,憑恃專家的風險管理模式,也有許多侷限。

核能、化學、基因工程、生態災難等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各種潛在的危害也往往超出科學所能掌握的範疇,愈來愈難以掌控。加上社會分配不均,必須討論社會關係與政治制度,有效管理風險,減低危害,兼顧公平正義。

許多科技風險決策,高度仰賴專家。科學負責釐清事實,政治負責依據事實進行政策判斷。這樣的預設忽視了科學與其他社會元素一樣,是存在於特定社會的政經、文化脈絡下,其實科學並不如想像中立。

環評委員各有專業,被邀請評估時,面對大量複雜的議題資料,無力也無暇深入鑽研。對經濟利益更是無法精算,增加環評結果的不確定性。因此若全盤仰賴環評委員投票決定,各種開發案都難過關。

相對於環境風險,大型投資案也會帶來社經發展的利益。溫啟邦與李伸一撰文表示,新加坡吸引跨國公司及台灣的公司爭相前往,原因是環評制度透明,對業主沒有不確定性問題,更因結論是奠基在平衡考量利益與風險,而非只看風險。

在合理給予企業創造利益的情形下,專家主張,要評估對全民短中長程的正負面影響,尤其是對地方的回饋,對貧窮落後地區經濟的振興,讓民眾在權衡風險與利益後,決定是否接納該項投資。

台灣南部多汙染企業,在討論回饋問題時,部分首長主張企業總公司南遷,就地繳稅。這涉及財政收支劃分法。美國環評機制中的環境正義,不僅進行環評,更重視讓企業的投資獲利自動回饋地方,增加地方稅收,提高各地方招商的誘因與意願。

美國環保署長麥加西曾指出,爭論環境是否優先於經濟時,不應僅執著於環保,忽略經濟及社會的長遠影響,尤其是窮人的前途。這樣的觀點仍不免有爭議,即到底多大的利益回饋,才使潛在的環境衝擊可被接受。

消滅黑箱作業,應是新加坡成功的主因。把風險與利益都攤在陽光下,沒有任何隱瞞。民眾沒有被騙的感覺,沒有不確定性,或許能更理性決定自己的未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