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讀易安《金石錄.後序》

文與圖/陳牧雨 |2015.09.08
2213觀看次
字級
〈王孫鐘銘文〉 圖/陳牧雨

文與圖/陳牧雨

何謂「金石」?就字面解釋,當然是「金屬」與「石頭」,不過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金石」一詞,卻另有特別的指稱:

金,鐘鼎彝器。石,碑碣石刻。金石指用以頌揚功德的箴銘。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為表經。」

《呂氏春秋.慎行論.求人》也說:「故功德銘於金石,著於盤盂。」

可見古人,為了能世世代代永久流傳稱頌,因此將重要的歷史事件,或表彰功德的文章,刻於金屬器皿的鐘鼎彝器盤盂或石碑上,這一類稱之為「金石」。

因此,研究古代歷史文化,必須借助於金石上的銘文。這些銘文,分為金文、石刻二部門;另外也納入了甲骨文、陶文等等。研究這些銘文的學問,便被稱之為「金石學」。

明朝之後,篆刻學興起,文人書畫家大量投入印章的製作,由於印章字體大都以「金石」裡的文字為依歸,因此,「篆刻」後來也被稱為「金石」。當然這金石並非刻章用的刻刀與印石,這是很明顯而且是必須要了解的,否則易於混淆,而失去「金石」的本義。

不過,縱使堅固如金石,然而歲月悠邈,或逢天災,或遭人禍,或因日晒雨淋,霜雪風露侵蝕,傾頹朽敗者亦復不計其數。

所幸,經歷代許多有心人的蒐集、拓印、著錄等等,遂能稍稍存留其面目,而不致完全泯滅。

《金石錄》這一套書,是就北宋以前傳世鐘鼎碑版等金石文字,作比較全面的集錄和研究的專著,在中國金石學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作者趙明誠(一○八一│一一二九),字德甫,密州諸城(今山東省諸城縣)人,宋代重要詞人李清照的夫婿。青少年時即喜收藏古書字畫、金石文字。成年以後,與妻同好金石圖籍,二人傾一生之力,悉心蒐集,摹拓、傳寫商周彝銘、漢唐石刻拓本達二千多件,遂仿歐陽修《集古錄》的體例,於徽宗宣和末年,編成《金石錄》一書。

趙明誠過世之後,李清照在書後補了一個後序。後序與趙明誠放在書前的序文,有極大的不同。趙序只寫出著書的緣由及過程,而李清照後序的重點,則記錄了這一大批文物在金兵南下,國家飄搖之際,因顛沛流離,如何散失的整個過程;同時也記錄了作者生活上歡樂與辛酸,從而讓我們深切體悟到,國家的動亂,給人民帶來的極大且深重的苦難。這是很值得讓我們警惕的。

李清照在後序文中一開始也約略介紹了《金石錄》。《金石錄》的內容雖然非常龐大,上自夏、商、周,下至五代,鐘、鼎、甗、鬲、盤、彝、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凡見於金石刻者二千卷。但仍是經過真偽訂正,且內容必須是符合聖人之道,以及可以補正史不足的才予以載錄。

然而文中也提到「王涯、元載之禍」,而感歎「書畫」與「胡椒」無異;「長輿、元凱之病」,則「錢癖」與「傳癖」也沒什麼差別。其實已經預告了所收藏古物的流失了!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王涯在甘露之變時,將家藏的名貴書畫及金玉等藏於壁,後被人破壁取走了金玉,書畫則被拋棄在路旁;而《新唐書》記載:唐代宗時宰相元載,以專橫納賄被殺,被沒收的家產,單單胡椒就有八百石。而晉代的杜預(字元凱),因喜好《左傳》,因而自稱有「左傳癖」;而同時代的和嶠(字長輿)愛錢如命,因此被杜預諷刺有「錢癖」。

這就是李清照後序文中「王涯、元載之禍」、「長輿、元凱之病」典故的來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