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長青村村長 陳芳姿

文/記者阮愛惠 圖/林耀堂、長青村提供 |2015.08.09
6848觀看次
字級
長青村裡的新業務,製作豆腐。
每年九月二十一日,村內都會舉辦祈福活動,撫慰失去家的老人。
九二一地震十周年,長青村舉辦同樂會,讓老人從快樂中忘卻悲傷。
長青村裡講求自食其力,老人不但打理自身生活,還會盡力為村子勞動。如老人家在村內咖啡店服務。
村內種菜,不但可自食,還能銷售,賺取微薄收入。
陳芳姿(左)與先生王子華(右),發心照護無依老人。

成立於二○○○年三月的埔里「菩提長青村」,位於埔里鎮近郊的籃城里,占地不到一公頃,是一個有七十五間組合屋的老人社區。它的土地屬台糖所有,原是九二一大地震後,為了安置無依的單親媽媽和老人,由YWCA、埔里鎮公所及華僑銀行一日捐共同協力所建構。首任村長陳芳姿,以不支薪的義工身分服務至今,十六年來,在陳芳姿及其夫婿王子華的帶領下,加上相關單位的輔導,這裡已發展成一個自給自足、功能完整的老人社區;當年種下的樹木已然成蔭,戶戶花草如茵;屋後菜園四時繁茂、生生不息。來到這裡,滿目的綠意在在宣告著「老,無老」的意境。

記者到訪時,陳芳姿正和工作人員在廚房內忙著煮豆漿、做豆腐。製作非基改的純手工豆腐,是長青村的最新「業務」,緣於一位出家法師的慈悲,提供長青村設備和技術,於是全村卯起來做,自吃之外,還能接些訂單賺點錢。連串工序的小空檔裡,滿身大汗的陳芳姿出來坐在馬拉巴利樹下受訪,談到擔任長青村村長十六年的「感言」,她帶著一貫的爽朗笑容說:「當初要是想得夠清楚,打死我也不會做啦!」

十六年前陳芳姿三十八歲,是埔里鎮上知名野菜餐廳「七巧屋」的老闆娘。「地震前幾年,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幾年。我賺到錢、還了債、夫妻感情很好、結交了很多旅遊界的好友……我兢兢業業地開店,和先生用心訓練幾個家庭經濟有問題的孩子作內外場,期待他們以後可以出去開分店。那時人生充滿了夢想,壓根沒想過會遇到那麼大的災難!」她說。

九二一地震 開啟另一人生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日晚上,陳芳姿在日月潭參與業務會議,夜裡入住天廬飯店。「第三次餘震發生時,我親眼看見八層樓的飯店倒下來,當下我心裡只有一句話:『這是真的嗎?』一陣煙塵揚起,天廬的總經理望著化為瓦礫的飯店,跌坐在地上。」

陳芳姿的店和住家雖然都沒有倒,但內部完全崩亂,無法居住。震災後,所有的災民都不敢住在自己的家而睡帳篷,財團法人佛香書苑文教基金會投入救災過程中發現,許多老人住在簡陋的帳篷內相當不便;基金會執行長釋體通法師於是向埔里「菩提園」佛教大樓商借空餘的房間,安置這些老人,並委託陳芳姿夫婦管理。

原先規畫一年後結束,後來發現很多老人根本回不去原來的家;加上收容人數逐漸增加,陳芳姿跑去找當時的埔里鎮長張宏銘想辦法。張鎮長正好在積極籌蓋組合屋,於是決定把「菩提園」的老人家移到現今的所在,命名為「菩提長青村」。

老人沒安全感 用心開導

基金會商請陳芳姿出任長青村村長。當時她已經找到一塊空地,準備再起爐灶,重建「七巧屋」餐廳。但先生說:「開餐廳可以等,老人家不能等。」促使她答應接手「村長」之職,而且很阿沙力地說:「我在長青村一天,就不領這裡的薪水!」

她說:「那時以為兩三個月後就能底定,我可以回去繼續餐廳事業。誰曉得沒那麼容易,不是提供老人吃、住就好,後續還有老人的情緒管理、病痛醫療及往生善後等問題。剛進駐村內時,有好幾位老人家都說很想自殺。我很驚訝,因為他們不久前才被人從瓦礫堆中救出來,好不容易活下來,為什麼還想死?」

陳芳姿夜裡不敢睡,和另一位夥伴輪流守護,規定老人不可鎖門。後來她慢慢了解,原來老人怕「沒有未來」,怕他人的好心不一定長久。「後來經過我們的安慰和陪伴,他們身心靈狀況才愈來愈好,竟然還說:『嘸知吃老還有人愛哪,我不想死了,還想吃到百二歲哩!』」她笑說。

老人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卻也成為陳芳姿離不開的牽絆。沒想到這一留就留到現在,因為老人特別容易在夜裡出狀況,這十多年來,她晚上很少睡好覺。

陳芳姿從最初排解老人吵架,被老人斥喝﹕「查某囝仔郎不懂站到旁邊去啦!」而今已是「老神在在」的村長,更是年輕義工、職工口中的「阿娘」。重開餐廳的夢不知擱置何方了,倒是「讓很多人有飯吃」的這個天命,用另一種型式在行使。

佛法、親情 老他人之老的動力

陳芳姿的原生家庭是佛道教信仰,結婚後,婆婆帶著她去聽星雲大師在國父紀念館的弘法,加上妹妹開始學佛的接引,她也愈來愈親近佛教,回到埔里家鄉後,她亦曾到靈巖山寺當義工。

長青村的成立雖緣自佛教團體,但陳芳姿尊重每位村民的信仰,也希望他們能堅持自己的信仰到最後。至於她個人,有空時會到附近的地藏院作早晚課,每年年終也會在村內舉辦一場三時繫念法會。她說:「我在這裡看到很多老病死,長年承受負面情緒;當我去作早課時,感覺心靈沉澱,能生出智慧;而地藏院的晚課常為喪家作七,當大家一起共修時,我感受到慈悲的撫慰。佛教是我心靈力量的來源,法師一句話就能點醒我,以前為一件事難過三天,現在可能只要三個小時就轉化了,哈哈哈!」

早些年,陳芳姿常常感到不平衡。她說:「我到底招誰惹誰?這些老人和我非親非故,我為什麼要承受他們的老病死?外面的人還說我在斂財!以前我有很多怨,但這些年我一點怨都沒有了。我明白這個階段該做這些事,於是我就認真做;至於它什麼時候結束?老天自有安排,我不去想,起碼我用心了、我經歷了,就沒有遺憾。」

感到困頓的時候,陳芳姿就在心中默默地對佛菩薩說:「您若真的要我繼續走下去,您就要讓我開竅長智慧啊!教我該怎麼辦哪!」說也奇妙,在那之後,常常腦袋瓜子就突然「登」的一聲,靈光乍現,很多事情,都能心開意解、逢凶化吉。

佛法是依靠,手足之間的溫情,更是支持陳芳姿和王子華能一直「老他人之老」的動力。陳芳姿的小姑,顧慮兄嫂都沒有收入,十六年來,每個月都從她有限的月薪中,抽出兩萬元給兄嫂;其他的手足們,則時不時幫他們出旅費、購物品;除了物質上的補助,更有精神上的打氣和關注。「佛法的指標、法師的教誨、善知識的陪伴……我得到的比付出的多太多了!如果這是我這輩子該面對的課題,那我就認真去面對吧!至少現在的體力還能負荷,而且做得很開心!」

老.無老 培養長者積極生活

目前菩提長青村的土地,是由暨南大學以「現況承租」方式租用;至於經營的模式,主要靠營利自生的收入、民間小額捐款及透過各種方案申請政府補助。

長年來,老人家都是免費入住長青村,但他們必須生活自理,且在能力範圍內參與共同的勞動。老人們在村內種菜、做手工藝、成立唱歌跳舞的表演隊、種植物賣盆栽、賣咖啡、到夜市擺攤、辦餐、接外燴等;近來有麵包店在結束營業之後,送他們全套的機具,還有法師教大家做手工豆腐,於是又開發了吐司和豆干、豆漿等新產品。

陳芳姿說:「我們不想影響日常的生活,所以不接大量的訂單。我們賺一元是一元,開源節流,總算撐到今天。長青村從未對外募款,因為我始終覺得,捐款不是真正的善事。我希望捐款者是來長青村參觀過,真正理解我們之後再捐款的。」

終極目標 老有所用

長青村十六年來收過兩百多位老人家,所有社會上常見的老人問題,陳芳姿幾乎都碰過了。「並不是有子女的老人就不需要幫忙,有子女的老人有時比沒有子女的更可憐,因為他們內心背負的擔子更多,雖然自己吃住無虞,心裡還是掛念著孩子的工作、孫子的註冊費等。」

當然也有一些是年輕時不負責任、拋妻棄子;或者是不善理財,老來一無所有的社福邊緣老人。陳芳姿感慨地說:「以前我從未想過『老』,雖然沒有子女,總以為存夠了錢就不用擔心;現在看過這麼多型態的老年生活,我一直在思考,要如何過我的老年生活?」

人口老化已是世界共同的問題,它耗費的社會成本很高,政府很難概括承受。「長青村的模式可說是社會成本最低的,它把一群年紀相仿的人集中在一起養老、共老、伴老。村內的老人透過互助,提供彼此所需之服務,除了減輕社會資源,更能逐漸帶往自給自足,甚至產業化的經營模式,不只是『老有所養』,而是朝向『老有所用』、『自養其身』、『老人自力自享商機』、『創造服務就業』的方向邁進。」

陳芳姿認為,上一代的人,比較沒有規畫自己老年的概念,這一代應該會比較清楚。「長青村的老人目前只有二十多位,我現在已不只是為長青村的老人努力,而是在為一個『老有所用』的理念努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