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山寺慢遊 港人歇心學佛地

文與圖/妙熙 |2015.07.27
5047觀看次
字級
大雄寶殿內的釋迦牟尼佛。
供水台上的小銅鐘。
慈山寺慢遊 港人歇心學佛地
唐式風格的大雄寶殿。
供水一瓢,心意無量。
四大天王殿中的西方廣目天王。
寺裡往外看,為船灣淡水湖。
高七十六公尺的觀音像,俯視慈山寺。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唐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一詩中,描述古寺青山的幽美與清淨。如此景象,竟出現在地稠人多、繁華熱鬧的香港。

這座名為慈山寺的佛寺,位處香港新界埔洞梓,背靠八仙嶺,面向船灣淡水湖,呈現中國唐代寺院特色,依山而建,融為一體。

大雄寶殿外有一塊大石,上頭刻著寺誌,註明本寺由李嘉誠居士發心興建。李嘉誠是香港首富,亦是亞洲首富,身價達二千六百億港幣以上,已耗資港幣十七億建寺,後續將再出資維護。

重要兩個女人 都學佛

世上富有的人並不少,然而李嘉誠曾表明自己是一位佛教徒,也因為愈布施讓他愈有錢。

李嘉誠的學佛因緣來自母親莊碧琴,她不寵溺、偏愛李嘉誠,常常傳授佛教的教義,教育他要以慈悲為懷、誠實待人。

兒時,莊碧琴教他讀書寫字,還經常給他講述許多前朝文人墨客和民族英雄的故事,包括一心向佛的民族英雄林則徐。讓李嘉誠從小種下菩提種子,直到現在經商都堅持「誠信、利人、良知」的原則。

他曾說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是我的錢,一塊錢掉在地上我都會去撿。不是我的,一千萬塊錢送到我家門口我都不會要。我賺的錢每一毛錢都可以公開,就是說,不是不明白賺來的錢。」

李嘉誠的妻子莊月明也虔誠信佛,臨終遺囑,後事皆按佛制辦理,並葬於香港佛教徒墳地。母親和妻子對他來說,是生活與心靈上重要的兩個女人。可以理解晚年的李嘉誠,為何捐建慈山寺,用香火延續他一路走來的佛教信念。

觀音太空材質 立千年

慈山寺有別於其他寺院,採預約式,不許遊人隨意進入,占地五十萬平方公尺的寺址,每天僅開放四百人參觀,一開放預約就排到三個月後,多為學校學生來此戶外教學。

入寺後,花木扶疏,皆為專人管理,尤其大雄寶殿外有四棵從大陸運來的菩提樹─「慈、悲、喜、捨」,樹幹粗壯,樹齡肯定超過五十年。其他種類的老樹欉,分布在寺裡各處,恰如其分地堅守崗位。

整體建築簡約清雅、線條流暢、迴廊婉轉,遠遠地便看見一尊碩大的白色觀世音菩薩造像,連基座共七十六公尺,仰頭看,人渺小,尚不及菩薩的一根腳趾頭大。為讓觀音能保存千百年,身體構造全由太空船的材質打造而成,外頭再上白漆,傳統造型結合現代科技。

當天,剛好遇到一所學校來參觀,百位師生站在廊簷下,瞻禮菩薩像,一一持供水,倒在大鉢裡,有守護清淨心地、與菩薩接心之意。

朱古力禪修法 嘗自心

大雄寶殿是仿山西五台山現存的一座唐代佛光寺,以及參考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之比例而建,大方和諧。光是外觀,就足以震懾人心,踏上階梯,仍見工人一旁施工,沿著樓梯邊緣的三角形小空隙,雕飾花燈,在夜裡供人照明,連小地方都如此精巧細緻。

一進大殿,三寶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金碧輝煌,貴氣攝人,與清簡屋瓦形成強烈對比,凡夫如我踏進一步都顯得福薄,每瞻仰金容便自覺渺小。

當時正好逢法會前夕,有一位比丘尼在殿內擺設供果,我好奇詢問:法師皆從何來?

導覽者說:「皆從各地聘請來此常住,現任住持洞鋐法師,是從馬來西亞禮請而來的。」僧眾來自十方,大多年輕現代,在寺裡的普門禪堂中,以朱古力(巧克力)取代老套的茶,給佛學營的學子們打坐之後,品嘗朱古力,透過味道的分野,領悟禪的另一境界。讓朱古力不再是朱古力,每一個人才是自心的掌門人。

回首慈山寺,每一個細節與初衷,都是有跡可尋;每一個景緻與活動,都有巧智慧心。

搬進豪宅那一晚

李嘉誠失眠了!

「人情練達皆學問,世事洞明即文章。」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從十四歲喪父那年開始,比同年齡的孩子提早面對社會,他從複雜的染缸裡,練就出屬於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學,直到成功、致富、行善、助人。

一九四三年,父親李雲經因病往生後,李嘉誠一肩挑起照顧母親,與扶養弟妹的重擔。那年,他含淚去買墳地,遇到了兩位客家人,看地途中,兩人以為李嘉誠只是一個孩子,少不更事,便用客語交談,算計著將一塊埋有 屍骨的墳地賣給他。

李嘉誠雖是福建潮州人講閩南語,卻聽得懂客語。在他小小的心靈裡,相當震驚,連死人的黑心錢都敢賺,驚恐之餘先前付過的錢也不敢要了,便匆忙離開,另尋賣主。

買地經驗是李嘉誠踏入社會的第一堂課,夾雜著生死的悲痛、黑白的扭曲,讓他急速成長,面對善惡皆半的現實社會。

賺錢迫在眉睫之下,李嘉誠輟學了,透過舅父介紹,在港島西營盤的春茗茶樓,找了一份館兒的工作,每天工作長達十五個小時。

父親曾和他說過,未來要出人頭地必須要學會兩種語言,一要學粵語,立足香港;二講英語,直接從事國際交流。因此,李嘉誠利用工作空檔,苦學這兩種語言。

除了語言,李嘉誠也開始練就識人的本領。茶樓是個濃縮的社會,三教九流,無所不容。他也給自己兩個功課,一是觀察茶客的籍貫、年齡、職業、性格等等。二是揣摩顧客的消費心理。好比,那一位客人愛吃燒賣、那一位愛吃腸粉、誰愛喝紅茶、咖啡等等。貼心服務,讓他們心甘情願的掏錢消費,為老闆賺飽銀子,李嘉誠因而節節加薪。

養第三個兒子 做公益

之後,李嘉誠陸續在許多地方打工,賺取生活所需。幾年之後,經由朋友介紹,他來到一家小塑膠玩具廠當推銷員,很快地便當上業務經理,與人交往層面增多後,也廣泛了解到市場的需求,嗅到塑膠行業大有可為。

李嘉誠決定辭職,自己開設一家小塑膠廠。他想起父親教他背過荀子《勸學篇》一段「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於是將工廠取名「長江塑膠廠」。

他做事業講究誠心,以「不怕沒生意做,就怕做斷生意」的理念,用誠信與勇氣走過幾次危機處理。之後,正好搭上了五○年代的機遇,果然如江流滔滔,年僅二十八歲的李嘉誠就已脫貧,獲得的錢財足以讓他一輩子都不用做事。

從十四歲喪父到二十八歲致富,短短十四年致富之路,這令人稱羨的商界奇蹟,在李嘉誠搬進豪宅的第一天,反倒失眠了,因為他感覺到財富並沒有讓他更快樂。

經過一夜反思,李嘉誠領悟出一個道理:「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他決定將錢用在眾人身上。

他除了培養兩個兒子李澤楷、李澤鉅,成為接班人外,一九八○年李嘉誠五十二歲時,成立基金會,視同第三個兒子。翌年,便在故鄉廣東潮汕地區創辦第一所大學汕頭大學,回饋鄉里。

李嘉誠更將善行事蹟遍及教育、醫療、文化、宗教、任何公益事業等。這十幾年來,籌建慈山寺,回饋影響他甚深的佛教,關注青年學佛,帶動香港人找尋心靈的家。

社會是一個大染缸,在李嘉誠的童年裡,更是歷經人情冷暖,他不僅沒有同流合汙,反倒依循母親教導的佛法道理,走出一條路,寫出自己的一篇生命文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