壢新醫院 創院院長 張煥禎 成功輸出台灣醫療專業

文/林芝安 |2015.04.26
8009觀看次
字級
張煥禎深耕台灣醫療,以社區為起點,走出圍牆,用專業醫療與愛心服務社區、運動界,甚至遠赴尼泊爾義診,將台灣醫療專業輸出到大陸上海,成功改寫台灣醫療史。圖/天下文化提供
張煥禎深耕台灣醫療,以社區為起點,走出圍牆,用專業醫療與愛心服務社區、運動界,甚至遠赴尼泊爾義診,將台灣醫療專業輸出到大陸上海,成功改寫台灣醫療史。圖/天下文化提供
「小病吃成藥,大病搭機回台」是許多台商的處理方式,現在有了辰新的服務,安心不少。圖/天下文化提供
透過壢新醫院,張煥禎在桃園地區建立獨特的醫院文化,培育許多優秀醫療專業人才。圖/天下文化提供

文/林芝安

圖/天下文化提供

張煥禎深耕台灣醫療,以社區為起點,走出圍牆,用專業醫療與愛心服務社區、運動界,甚至遠赴尼泊爾義診,將台灣醫療專業輸出到大陸上海,成功改寫台灣醫療史。

春寒料峭,三月某個午后,台北街頭飄著綿綿細雨,冷風斜雨中,來自醫界、教育界、運動界,以及遠從尼泊爾來台的重量級貴賓陸續湧入會場,寒涼春意頓時轉為溫熱,這些來自各地的產官學界來賓,都是張煥禎的多年好友、師長及工作夥伴,在《沒有圍牆的醫院:壢新改寫台灣醫療史》新書發表會上,一起見證張煥禎二十年來的努力。

在台灣醫界,張煥禎算是「異類」,年紀輕輕就毅然離開醫學中心,沒有財團支持,沒有雄厚資本,憑著一股熱情與理想,前往醫療匱乏區南桃園地區「屯墾」,他召喚一群醫療同業好友籌資,在草地田間上,蓋起醫院。希望能打造一所符合醫學中心水準的社區醫院,讓民眾既不必耗時費力往醫學中心苦候看診,也能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立志改變醫療生態

本身是內科、家醫科專科醫師的張煥禎深知,從社會正義與醫療服務品質的思考來看,社區醫院扮演關鍵角色,這是國際趨勢、世界潮流。在英國,社區醫院可以做到介於區域醫院與醫學中心水準中間,把九成的民眾治好。在台灣,通常社區醫院被認為「程度不夠」,民眾一有病狀,會直接往醫學中心看病,造成各大醫院人滿為患,一床難求,擠爆的結果是,醫療人員過勞,護理人員出走,民眾獲得的醫療服務與品質自然走下坡。

彷彿預言般,二十年前,張煥禎就看到這景象,他有如唐吉珂德,決心用自己的方式走出另一條路,希望能改變醫療生態,即使醫院初創期間營收極為有限,他仍執意投入大量成本,在社區發展預防醫學,「大家認為(社區醫院)程度不夠,我們要改變這個;我想做對人、對病人有意義的事,醫生不是只有看病,還要讓病人痊癒,不再得病。」

的確,多數人認為社區醫院不可能是好的醫院,但壢新是第一個用實際行動證明社區醫院也可以是一流的醫院。當時,他的老師前台大醫院院長、台大景福基金會董事長謝博生說,當醫師一輩子只能救十萬人,蓋醫院可以救一百萬人,但如果做社區醫療則可以救到一千萬人,台灣最需要的是社區醫院。

這番話,張煥禎不僅聽進去,也徹底做到了。他從平鎮出發,以社區為起點,連結起南桃園各醫療網,成功打造社區醫療服務模式,結合全台各縣市的醫療資源,發起成立「環台醫療策略聯盟」,讓各地的社區醫院都能共享資訊與資源,進而將台灣醫療專業輸出到大陸上海,甚至遠赴尼泊爾義診,徹底做到「哪裡有醫療需求,就往哪裡送」的理念。

搭起兩岸醫療平台

二○○二年,張煥禎帶著少數壢新資深幹部飛往上海,在外灘設立辦事處,正式將其成功的醫院管理模式引入中國大陸,獨資蓋醫院。上海是大陸大型醫療機構最密集的地方,吸引了全世界各大醫藥集團或名校紛紛來此設分院。

在一級戰區作戰實為不易,從兩岸文化差異、行政法規到官員官僚作風等等,張煥禎吃盡苦頭,像是醫院才剛上軌道就因當地政府政令改變,就被迫關門另覓院址,所有努力一夕間化為烏有,從頭再來過。

苦熬多年,總算成果斐然。二○一二年,他一手創設的上海禾新醫院榮獲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最高星級殊榮,辦院之餘他更投注心力於社會服務,除了協助上海全科醫療服務、設置兩岸緊急醫療救援中心,也成功輔導江浙滬周邊三十多家醫院進行醫療服務與管理改造。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那年,中國衛生部指定上海辰新醫院作為上海世博會期間所有台灣人的醫療後盾,這是唯一的一家私人醫院。

多年來,張煥禎勤走兩岸,除了教學與研究,更熱情邀請兩岸醫院管理者與醫療服務管理者互訪,為海峽兩岸醫療教育與研究等合作搭起交流平台。也因此,他不僅獲選為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十大優秀管理者,還獲聘為大陸國務院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可以預見,這個角色將讓他有更多施展空間,持續為兩岸醫療發展與合作交流,做出貢獻。


守護台商及家屬健康

在中國大陸生活的台灣人,多少有這樣的心情──天不怕地不怕,唯獨只是怕生病。不過,有了辰新醫院之後,即使生病也不必害怕。

跟著先生到上海工作多年的朱小姐,曾因身體不適到當地醫院就醫,無法接受在看病時竟然有多位候診病患在旁觀看,看診環境嘈雜惡劣。當下,她決定再也不去當地醫院看病,寧可小病吃成藥,大病回台灣。

然而,有一天,腰痛、發燒,朱小姐本想搭機返台治療,卻有朋友介紹她去辰新看病。

醫師診斷後,確認是腎盂腎炎,必須住院治療,但很快就出院返家休養。從此,不論自己或家人生病,辰新成了她的首選,更省了許多回台就醫的時間與金錢。

另一位章先生因持續腹痛,經朋友介紹到辰新就診,院長親自看診、抽血、並進行X光及各項身體理學檢查與評估後,診斷為闌尾炎,必須盡快動手術。

醫療團隊和章先生溝通並經過整體評估後,決定由醫院提供相關協助,將章先生轉診回台灣,進行後續的手術處置及治療。

台商的海外支柱

十多年前到上海打拚的台商王先生坦言,在當地,比做生意更難的,就是健康問題!「小病自己看、大病回台灣,萬不得已才上大陸醫院。」王先生的看病心酸史,直到有了辰新才終止。

王先生認為,上海辰新的醫療品質跟台灣一級醫院相比,毫不遜色;甚至,因為有了這樣的醫療保證,才把太太和小孩接到上海居住,「如果沒有辰新,肯定不會全家移居上海!」

身為上海台商協會會長,葉惠德經常接獲有緊急醫療需求的台商跟他求助,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台商蔡老闆去新疆烏魯木齊玩,順便採買冬蟲夏草,結果可能是吃過量,整個人異常興奮,眼睛很亮卻說不出話來。

當地醫院束手無策,家屬打電話給葉惠德,他趕緊找辰新幫忙。結果,院方立刻派醫師飛往烏魯木齊,並且在診療後,協助將蔡老闆送回台灣,「後來蔡老闆來謝謝我救了他的命,我說不是我,是辰新救的!」

溫馨的健康依靠

還有一次,葉惠德接到住在成都的台商藍先生緊急求助,原來藍先生的家人餵小孩吃稀飯時,沒有發現稀飯內有刺,卡住喉嚨,小娃娃說不出話只能嚎啕大哭,緊急送到當地醫院,那裡的醫師沒能查出原因,只說要開刀。

不滿一歲的孩子,怎麼能輕率開刀!葉惠德連忙安排藍先生一家人飛往上海,直接送到辰新。診斷後發現,原來是喉嚨卡著一根刺,醫師夾出後就沒事了。好險,沒有白挨一刀。

葉惠德說,類似這樣的故事太多太多了,離開台灣到中國大陸投資或工作,難免會生病,沒有台灣醫師時,各個只能自求多福,小病吃成藥,大病只好搭機回台灣。

自從有了辰新,聘任來自台灣的醫師,看診認真又溫馨,台胞的健康有了依靠;後來,又有了禾新醫院,服務範圍更多、更廣,台商也更有安定感,回台還可以申請部分健保給付,醫療負擔減輕許多。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沒有圍牆的醫院:壢新改寫台灣醫療史》)


小檔案

張煥禎,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現任壢新醫院院長、聯新醫療國際集團總執行長。

熱愛運動的張煥禎,19歲開始玩劍,36歲擔任台灣擊劍協會理事長,成為台灣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單項協會理事長。也因為從大學就開始練劍,體能極佳,畢業後入伍,成為中華民國唯一接受海軍陸戰隊完整訓練的預備軍官。

出身醫生世家的他認為,當醫生須有悲天憫人的柔軟心,人文素養很重要,除了推廣社區醫療、國外義診、建立亞洲醫療社區聯盟等公益服務之外,自今年開始,壢新醫學研究發展基金會與台大景福基金會合作,設立「醫學人文推展工作坊」,落實人文醫療扎根教育,推廣社區醫療,重塑醫者價值。

本身為內科醫師,同時又是醫院管理專家,張煥禎不但在台灣各地成立「新」字號的聯新醫療體系,從2000年起,和團隊密集拜會上海衛生局、上海醫療保險局、醫科大學整單位,先後成立上海辰新醫院及上海禾新醫院,並積極分享有關社區醫療等概念及基層醫療的服務模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