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 蕭依釗 放下新聞前線 竭力播下慈善種子

阮愛惠 |2015.03.29
3840觀看次
字級
蕭依釗身為資深記者,採訪過許多名人政要,包括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左圖)、總統馬英九(右圖)。圖/蕭依釗提供
蕭依釗身為資深記者,採訪過許多名人政要,包括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左圖)、總統馬英九(右圖)。圖/蕭依釗提供
圖/蕭依釗提供 星雲大師親自主持,劉鑑銓及蕭依釗皈依儀式。
圖/蕭依釗提供 餵馬來西亞深山裡的原住民孩子吃飯,他們平時是用手抓飯,不慣用叉匙。
圖/蕭依釗提供 蕭依釗投身慈善,探訪緬甸孤兒。

文/記者阮愛惠

圖/蕭依釗提供

曾任馬來西亞星洲媒體集團、世華媒體集團執行董事兼總編輯的蕭依釗,二○一三年四月一日起,決定提早和公司解約,告別三十六年的新聞編輯台生涯,全副心力投入慈善文教的工作。

未臻耳順之年、健康狀況良好、馳騁新聞沙場戰備力猶圓熟飽滿,蕭依釗卻決定離開新聞前線,到底為了什麼?

她淡淡地說:「世事無常,媒體生態一直在變,應該是放下的時候了。放下才能再拾起。我覺得俗語說得好:『待有暇而讀書,則永無讀書之時;待有餘而濟人,則永無濟人之日』,所以我決定轉換人生跑道。」

蕭依釗是馬國傑出的華文新聞工作者,屢獲國家新聞學院頒發最優秀記者獎,二○一二年也得過台灣「第四屆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海外地區傳播貢獻獎。她有一支健筆,擅寫評論及報導文學;她熱愛文化研究,任職《星洲日報》文教部主任期間,不但深耕中華文化園土,更創辦了「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多年來不只帶動馬國華文創作的潮流,更促進馬國華文文壇和世界華文文學圈的接軌。

從小熱愛看書

奠定記者基礎

蕭依釗出生於馬來西亞,成長在以採錫礦和割膠為主業的貧瘠華人村—錫米山新村,在八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蕭依釗,從小就很愛看書。六歲時,她擁有的第一本書,是大堂哥遺留在後院雞寮籐籃裡的教科書。

上小學後,學校沒有圖書館,課外讀物只有二、三十本經過打洞穿線,掛在教室板牆鐵釘上的兒童刊物。上了中學,總算有圖書館,她愛書如命,幾年內就把館藏的中英文書都看完了。「我很小就近視,媽媽怕我眼睛壞了,不准我看書太久。當時父母凌晨四、五點就得開始工作,必須早睡,家裡不到九點就熄燈,我在房間用手電筒看書,好幾次因長時間俯首看書而流鼻血。那時要是不聽話,媽媽只要說『把你的書燒掉不給讀』,我就乖了。」她回憶說。

初一時,蕭依釗開始投稿校外的學生刊物,作文中總是描述學校或班上發生的事,那時她有兩個外號,一是「新聞記者」,另一個是「蛀書蟲」。給她取綽號的同學,大概沒想到她後來竟然真的當了記者。

加入《星洲日報》

稿紙即戰場

一九七八年,二十一歲的蕭依釗,第一份工作即加入《星洲日報》,從記者開始,一步步向前走,曾任特稿撰寫、專欄作者、文教部主任,作到集團內的總編輯。

世華媒體集團是中國之外最大的新聞媒體集團,共有《星洲日報》、香港《明報》、美國《明報》、加拿大《明報》及《亞洲週刊》,以馬國而言,讀者總量占全國華人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蕭依釗說:「新聞工作一直都是充滿挑戰的。我剛接總編輯時,有一位當過反對黨國會議員及反對黨領袖政治秘書的老同事問﹕『這個職位那麼危險,你還有勇氣擔當?』新聞界常說我們頭上有五把刀(指五條法令),一犯上就可能坐牢。」

回首十年總編輯生涯,蕭依釗坦承,有很多時間,都是在和當權者博奕。過去,主要是應付政治人物和官員對新聞的干預;市場化的結果,又加上商業勢力的制肘,後來又要與網路媒體競爭。她說:「美好的仗既已打過,當因緣不再俱足,也就是放下的時候了。」


領導者 以誠服眾 媒體人以行助人

蕭依釗身材纖瘦,說話緩聲細語,外表和「女強人」形象毫無聯結;她個性單純率直,很多人說她一點都不像大報社的總編輯,如果放在北京或台北,保證一個月就「出事」了。她笑說:「我們馬來西亞人比較樸素熱情,工作上只要集中精神去對付當局和權貴就好了。」

至於她有什麼樣的「領導風格」?蕭依釗說:「對待同事,我只有『以誠待人』一個原則,開會時,聆聽每個人的意見,集思廣益;執行大型活動時,我權力下放,尊重專業。我的任務只是在問題發生時,作補救的工作而已。我的原則是,只要你的出發點是好的,發生事情就讓我來承擔。」

提筆衛社會 發心護言論自由

曾經,蕭依釗是一位無神論者,年輕時,也堪稱「憤青」。「我小時候看了很多宣揚左傾思想的書,又在生活中看到資本主義造成的社會不公,所以我年輕時支持社會主義。後來在工作上,接觸到很多傑出的學者,他們主張人道主義,為社會伸張正義,受到他們的影響,我一直在修正我的思想。」她說。

後來,看到中國大陸的社會制度逐漸改革開放,蕭依釗更加堅定支持社會公義的立場,人道主義成了她的普世價值觀。她說:「打從我進《星洲日報》,就自覺這是一份神聖的工作,我要用我的力量改變社會。所幸,我不是單打獨鬥,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媒體支持我。當時的老總劉鑑銓經常勉勵我們:『我們不是代表自己,我們是代表報紙背後的一百萬讀者!』一路走來,我真的是充滿勇氣。」

年輕時,靠著熱情,蕭依釗每天都跟著值夜班的記者,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分內工作之外,再用不同的筆名寫時事評論,撻伐社會及政治上的不公不義。當時的劉總不斷地丟棄和修改她的稿子,不是要消減她的銳氣,而是為保護她的安全。劉總期勉她在法令的限制範圍內作最大的衝撞,迂迴前行,避開地雷,才不致粉身碎骨。

等到自己也當上總編輯後,蕭依釗也常為了新聞自由和保護作者,及同事間的權衡大費心力。言論自由受到各種限制,讓她深切地產生挫折感。「有時明明知道發布新聞者或受訪者在說謊,卻還要替他們散播謊言,那真是很氣。」她說。

佛教思想 動念成立基金會

後來蕭依釗的人生思考裡,慢慢地加入佛教的思想。「我轉念去想,媒體力量既然這麼大,為什麼一定要在立場和立場間對峙?何不利用媒體力量來作慈善?後來我推動成立《星洲日報》基金會,有系統地開展社會公益。基金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項目,是助養貧窮學生,我在這裡得到工作上的平衡點。」她說。

離開新聞線後,蕭依釗又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創立「祝福文化基金」。這個基金的重點是扶助被嚴重邊緣化的馬來西亞原住民孩子,同時在中國雲南、貴州及緬甸捐助貧困學生。

目前,蕭依釗只負責這兩個基金會的工作,得空就寫一些文章。「由於兩邊都是義務工作,沒有支薪,今年過年時,姊姊還問我,是不是無法拿錢回家給媽媽?我說,還有一些儲蓄啦!」她笑說。


起心歸佛 皈依星雲大師

蕭依釗的原生家庭是民間信仰。當記者後,因工作的關係,天天得和很多社團領袖打交道。

她表示,「我慣性與受訪者保持距離,所以早年雖然有機會採訪星雲大師,也結識多位佛光山的法師,但因緣都不俱足,不過我對佛光山眾法師的莊嚴行止,很早就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一○年,蕭依釗陪同老長官劉鑑銓來台領「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時,有機會在佛光山台北道場和星雲大師近距離談話,兩人深深被大師的氣度和學養折服。

之後幾天又有和大師互動的機會,蕭依釗忍不住問劉老總:「您既然信佛,要不要皈依星雲大師?我可以拜託相識的法師轉達我們的請求,也可以陪您一起皈依。」

結果大師一口答應了她的請求。「隔天早上七時,就在大雄寶殿,大師親自為我們兩個舉行皈依儀式,幾位我所敬重的法師都在場觀禮,莊嚴的場面,令我感動至今。」她說。

人生轉捩點 深受佛教經典啟示

皈依之後,蕭依釗發心護持佛教,也開始認真閱讀大師的所有作品。

去年初,林懷民和蔣勳到大馬,談話之中,提到他倆每天早上都會誦念《金剛經》,「聽他們講過之後,我也開始看星雲大師及其他大德寫的《金剛經》註釋。這些佛書,對我在作人生過度期的選擇時,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大師的作品,他不僅是高僧,也是文學家,能用淺白流暢的文字表述深奧的佛法,讀他的書,是一件愉快的事。我經常買大師的作品轉送朋友,今年也買了很多簡體版的,去大陸山區探訪貧困學生時,就送給地方領導。雲南有一位副縣長,最盼望我帶星雲大師的書給她。她說,我送她最好的禮物,就是星雲大師的作品。」

除了以慈善作佛子行,蕭依釗得空就在心中默唸「觀世音菩薩」聖號。她說:「觀世音菩薩是我追隨的對象。三年前,國家婦女部頒給我一個『愛心大使獎』,我告訴他們說,真正的愛心大使是觀世音菩薩,我日後追隨祂的腳步就對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