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政務次長 林思伶 人生隨時為服務作準備

阮愛惠 |2014.12.14
5614觀看次
字級
文化部政務次長洪孟啟(左)、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教育部政務次長林思伶參加佛光山二○一四國際書展,分享好書。圖/釋如地、人間社記者周英傑、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教育部政務次長林思伶,新官上任才三個多月。圖/釋如地、人間社記者周英傑、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林思伶從工作中找到樂趣。圖/釋如地、人間社記者周英傑、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二○一四第一屆「我愛閱讀─悅讀幸福」兒童徵畫徵文比賽,由林思伶(左二)頒獎。 圖/釋如地、人間社記者周英傑、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文/記者阮愛惠 圖/釋如地、人間社記者周英傑、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教育部政務次長林思伶,新官上任才三個多月。由私立文藻大學校長轉任公門副首長的她,曾歷任多年私校教學及系、所、院、校的行政主管之職,也曾長期投入台灣通識教育改革、生命教育發展及師資培育等課題的推動;一般認為,林思伶被擢拔,除了因具備卓越的行政經驗,也被賦予教育部與私校間的橋梁之責。擔任文藻校長一年就被延攬入閣,林思伶坦承:「雖然我從小就聽過星雲大師說:『進入公門好修行』,但我從來沒想過會進公門。如果要我說,我在接手這個職務前作了什麼準備?也只能說,我的人生,永遠在為下一個需要我服務的人或事作準備。」

林思伶入閣前,曾請示文藻大學修女董事長的意見。修女說:「現在十二年國教政策混亂,教育部需要一個可以激勵人心的人。妳去吧!學校可以等妳回來!」帶著修女的祝福,林思伶就「傻傻地」進公門了,直到幾天前,林思伶才知道,原來她在教育部的服務年資,無法併入她在學校的年資。人家笑她什麼都搞不清楚就進來,林思伶笑說:「我很少去想自己要什麼、能得到什麼。因為對靈性的理解和經驗,讓我做很多事都很有信心,從一出發,就不去想結果會如何。凡事若去算計﹕『我這樣累值得嗎?』是最不值得的事。因為我理解,試了不一定有結果;但不去試,就一定沒有成果;而我又很好奇,試了之後的結果是什麼?所以就會盡最大努力去做。我掌握這樣的原則,到教育部工作。」

心中有他人 愛人如己

林思伶上任之後,期許能快速學習,她說:「我的角色,不在為特定的人或議題作什麼,而是為整個教育現場努力。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不停地服務,不同的場域,服務的範圍和對象也不一樣。但我有一個核心思惟,就是『我現在為誰服務?』以及『我服務的對象怎麼想?』這點如同星雲大師所講的:『心中有他人。』我的天主教信仰也一直在教我『愛人如己』,所以我常想的是『我服務的對象需要什麼?我可以怎麼做?』。」

抱著這樣的信念,林思伶很快在新職中找到樂趣。日前她出席教育部「社教公益獎」擔任頒獎人,當下有一種領悟:「原來,我的工作就是在作肯定他人的事。這讓我很開心,這是我對這個職務最喜歡的部分!就像星雲大師所講的『給人歡喜,給人信心』。我本來不懂致辭,也不懂頒獎,但我一直覺得,個人只是要去完成某一件大事的其中一個角色;我不揀擇自己的角色,要我做什麼,我就開心把它做好,從以前到現在,我的態度都是一樣。」

培養年輕人

華人的靈魂 世界公民的素養

林思伶的父親是小學老師,她從小品學兼優,跟老師的互動良好,直到出國留學都如此,求學過程相當順利。念完博士回來後,到大學教書,她發現自己很有講台魅力,在教學上,能引發學生學習企圖;出去演講時,她更覺察到:「講台上的我,可以影響人心。我可以做得很好,但這件事不是我一個人在做,而是全情境都在幫助我完成這件事。老師就是傳道人,我一開始工作,就聽到服務的召喚,而且從未懷疑這件事。」

擔任輔仁大學副校長期間,因單國璽樞機主教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友好的因緣,林思伶與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展開互動。民國八十七年,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方案」起草,九十年時宣告「生命教育元年」,林思伶為首任總執行長,她在一年內,走遍全台近四十所學校,宣講生命教育理念。隨著政策的推展,很多大學教師及天主教會的學校、佛光山、福智等宗教團體接續投入,風氣漸盛。林思伶說:「生命教育至今仍是教育部重要政策。從生命美學來說,生命教育、美感教育、服務學習這三件事,是我們在教育內涵上一定要做的事。」

廣開大門 幫年輕人走出去

雖因職務的變動不再打前線,林思伶仍把握每個機會推動生命教育。例如日前她就透過一場演講,宣導「有意識的消費觀」。她指出,長年在大學校園中,看到青年學子在購買行為上,仍然不易區別是「需要」或是「欲望」,她認為這是比學科更迫切的學習。她說:「生命教育是一個大計畫,目的在修補過度智育的結果;自系統化的教學課綱制定之後,未來需要的,就是去落實這個計畫。若生命教育的推動還需要我,我就會盡力去做,因為我先天具有一種熱誠,比較會觸發別人,帶給別人思考的動力!」

至於在政務次長任內,林思伶要積極推動的是青年的國際經驗,包括國際服務學習及義工、產業見習。她認為:「這些年台灣太封閉、太消極。我們打算開很多扇門、很多條路,幫年輕人走出去。世界觀已經是普世流行,我最近常在思考,如何讓現代年輕人有華人的靈魂,但有世界公民的素養。」

對宗教的探索 以身體實踐

林思伶在天主教家庭長大,一出生就受洗,但父母很開放,不限制她接觸其他宗教。雖然從小就上主日學,但林思伶廣泛地閱讀其他宗教的書,接觸愈多,愈會去思考,發現各宗教間,可以類比的地方很多。

過去十年來,她念了很多New age的書,發現裡面所講的東西,和佛教很接近。林思伶說:「我接觸的第一本佛經是《圓覺經》,不知為什麼就是讀得懂,而且每念通一句,內在就有一個聖經的句子跑出來和它共鳴。」對宗教的探索,林思伶曾求知若渴,一本書接一本書念;一段時間後,念書的渴望平息了,就會轉成身體實踐,「那是很奇妙的轉化,而且這種過程不斷循環。靜坐、看書、再做靈性修持……我一直在做這樣螺旋式的成長,至今不止息。」

除了活潑地研讀教義,林思伶的靈性啟蒙也很早,她說:「我從小參加教會社團,其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訓練,一是自我反省;一是表達能力。宗教的營隊,最後都要作分享,透過不斷自我剖白,讓我有個透明的靈魂,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說的。也因為我一直在被接受的環境長大,所以很有自信,很勇敢,也學會聆聽別人表達自己,對人的敏感度很高。」

林思伶很贊成各宗教團體在校園裡各憑方法去吸引年輕人,她認為:「每個人內在靈性的啟動過程,有個殊性;學校課程太制式,不容易帶來『靈光乍現』的體驗。我比較期待家庭的功能,希望父母不要排斥孩子討論宗教,也不要因本有的信仰而拒絕孩子接觸其他宗教。」

找出靜心片刻 和內在對話

自小被教導念經和祈禱的習慣,深深助益了林思伶日後生活,「現在的我很忙,運動的時間減少了,靜坐就變得不可或缺。即使只有十分鐘空檔,或者是在車程中,我都會念一段經文或祈禱,或者只是安靜下來,聆聽內在聲音,為下一個moment 安頓靈魂和身心。」

林思伶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在生活中找出靜心的片刻,她說:「在那短短的時空內,我們和天主、或者內在的佛性相遇。愈早建立起信仰,愈早學會和內在的自己對話,就愈能平衡生活。我對生命有一種秘密性的期許,不只是教學生如何做人做事;我內在有一種最核心的關懷,就是靈性的部分。這在教育政策面不容易落實,所以透過各個正信宗教團體的協助,希望幫助更多學子找到靈性歸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