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小百科16】何以「佛之境界不可說」?

曹郁美 |2014.09.16
1703觀看次
字級

文/曹郁美

「不可說」一詞本就出現在佛教經典,後經中國的禪宗公案發揚光大,儼然成為禪宗的專有名詞。

欲了解「不可說」,不妨先讀讀唐‧寒山的詩偈:「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這種皎潔、無雜染之心,唯有自己能體會,如有人問起,只能歎「教我如何說」了。

為何如此?因為任何精神感受是唯有自知,無法與他人共享的。例如觀賞一幅畫,也許可與別人討論、分享,但內心深處對細微本質之體認是無法說、不能說的,若說出了,即如禪宗所言「說似一物即不中」、「失其本來面目」。因此屬於知識層面者是「可說」,但進入深層的個人體悟就難以言說了。

在《華嚴經》卷四十五的〈阿僧祇品〉中竟然出現了三百七十四次的「不可說」三字,尤其後面的偈頌不斷重複,試讀以下這一段:

不可言說不可說,充滿一切不可說;

不可言說諸劫中,說不可說不可盡……

於彼一一光明中,悉現蓮華不可說;

於彼一一蓮華內,悉有眾葉不可說……

一一光中所現寶,不可言說不可說;

彼如須彌一妙寶,現眾剎土不可說……

初讀本經可能被它多之又多的「不可說」搞迷糊了,它究竟在說些什麼?無他,乃對佛之境界發出無限的讚歎!

佛境為何不可說?打個比方:你欲對一位盲眼人說明何謂蝴蝶?何謂坦克車?何謂天空?何謂電腦?任憑費盡唇舌,他依舊不明所以,唯有恢復視力、睜開雙眼,他才能真正明白。

佛境亦然。我們就像那盲眼人都用揣測與猜想,無法見到事物之本質與真相,故而何謂生死業力、無明煩惱,乃至於解脫自在、智證涅槃,都是憑空想像。解決之道即在於透過修行與實踐,逐步貼近佛境。這時就會發現佛境變成「可說」,但也毋須說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