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粉絲 用鏡頭挖掘 小人物故事 ——《那老人的風車》

楊鈺崑 |2014.06.28
5375觀看次
字級

文/楊鈺崑

唐吉軻德將風車當成巨人對抗,是一種魯直的浪漫與勇氣;但公益微電影《那老人的風車》(網址:www.youtube.com/watch?v=WeD-J6CAkpI),訴說的卻是一種迫於現實而無法共享天倫的無奈。

劇情由一個喜歡拍照的小男孩,偶然在小巷中發現了一間圍牆上插滿風車的屋子,進而認識了一位滿頭白髮、行動略為不便的拾荒老人開始。男孩對老人與他的風車充滿好奇,總是三不五時就前去拜訪,甚至陪著他去撿拾寶特瓶;老爺爺雖總是不苟言笑,但除了偶爾以眼神喝止男孩調皮的舉動外,似乎也漸漸接受了男孩的陪伴。

這日,男孩又陪著老人推著拾荒的推車緩緩而行,路過一家育幼院,老爺爺臉上竟露出了難得的笑容。原來老人因為無力撫養孫女,只好把她送到育幼院,但孫女卻無法諒解爺爺的安排。時空轉換,數年之後在一場攝影展中,長大的女孩發現照片中的老人,竟然是她已過世的爺爺,而展出的攝影師正是當年的小男孩。只見男孩拿出一個陳舊的紙箱,裡面正是老人用回收的寶特瓶所做的風車玩具及一封長信……

這部由某家影像製作公司自費拍攝的微電影,是影像工作者試圖透過作品,促使觀眾省思,關懷失怙兒童、獨居老人及隔代教養等議題。雖然劇情仍有諸多不合理處(例如:小男孩深夜仍陪著老人在街頭拾荒;老人被流氓無理毆打吐血,小男孩既未呼救、報警,亦未設法將老人送醫……等),且因演員多為素人表現較為生硬,以致節奏稍嫌沉悶,但仍看得出製作團隊的用心,畫面也十分簡潔、漂亮。

其實,不管是平面攝影或影音創作,許多影像工作者都試圖在商業作品之外,用鏡頭記錄、詮釋、發掘社會各種面向,實踐自我對社會的關心與公益精神。

而這些作品往往更具張力,更激動人心。也期待觀眾在感動之餘,也能一同反思,對公共事務投注更多的關心,如一股和煦的暖風, 轉動社會成為美麗的風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