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潮音樂老闆 楊錦聰 聽見台灣 記錄在地聲音

阮愛惠 |2014.04.06
4104觀看次
字級
楊錦聰(左)帶著父母造訪佛陀紀念館。圖/風潮音樂提供
圖/風潮音樂提供

台灣最知名的獨立音樂品牌「風潮音樂」,去年十月靜靜地迎接二十五周年生日,他們的慶生方式,是整合了歷來最具代表性的曲目,用「旅行」、「人文」、「自然實境」及「原民美聲」四大主題,構設了「台灣音樂地圖 聽見台灣4CD」,也藉此標示出「風潮」一路走來的痕跡;原來,每一位音樂人的養成、每一首曲子的創作、每一張專輯的出版,背後都有獨特的動人故事。不過,在創辦人楊錦聰的定義裡,「風潮」旗下各個系列的音樂產品,其實都有一個共同名字,叫作「聽見台灣」。

「風潮音樂」曾獲得五次葛萊美獎提名、四十座金曲獎榮耀,以及百餘次海內外入圍、得獎紀錄,已是華人音樂品牌中的美麗傳奇,也曾經入選為文化部十大文化創意產業裡唯一的音樂產業代表。關於楊錦聰的創業歷程,也多次被媒體報導,敘述他如何從一位熱愛音樂的交大運輸工程管理系畢業生,為了從事「和音樂相關」的工作,而委身於推銷卡帶的業務;後來因緣際會開了唱片公司,卻又虧損到快倒閉;好不容易站穩腳步,為了開拓市場,只好隻身在國外跑業務,跑到心力交瘁的種種歷程……。

說來楊錦聰確實是一位「青年創業楷模」,二十五年的創業路血汗斑斑,「風潮」能屹立茁壯至今,堪稱是一則「台灣傳奇」。

用耳朵當記憶工具

楊錦聰回顧這一段人生風潮,苦樂都已淡然,唯有兩個重點,是心中最大的感念和謝忱,他說:「父母和兄弟的愛與支持,讓初生的『風潮』免於倒閉;佛教音樂的加持,成為『風潮』站穩腳步的利基。」楊錦聰一九六○年出生於新竹香山,家中四兄弟裡,只有他名字中的「聰」字是帶著耳字邊,冥冥中預示著他這一生和耳朵的關連。他說:「我外公是道士,從小常聽他唱誦和嗩吶的音聲,至今都還記得。我從小聽到感動的音樂,就全身起雞皮疙瘩;這一輩子,我都用耳朵當作記憶工具。」楊錦聰從小品學兼優,父母非常以他為榮。即使他在大學畢業後,選擇了薪水只有同學三分之一的音樂外務工作,父母也沒有給他壓力。他決定籌組「風潮唱片」公司時,父母東挪西借,硬是幫他籌了一百萬,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

理想中追求務實

沒想到楊家爸媽的能耐不只如此,楊錦聰說:「我的父母太了不起,在我經營『風潮』賠了三年、負債五六百萬時,他們還把房子和土地拿去抵押,還清我的債,鼓勵我繼續走下去。」在草創期所作的三十幾張音樂作品,雖然大多都賠錢,但楊錦聰發現,其中有一張梵樂是賺錢的,而且還有人主動打電話來公司說:「這張佛教音樂歹聽,何時再出第二張?」這個事情告訴楊錦聰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很多人會喜愛某一些音樂,不是因為文化的理想或音樂家的名號,而是在他感到心煩意亂時,這張音樂能幫助他平靜。楊錦聰說:「之後我才懂得從一個『高度』走下來,了解音樂其實是和生活息息相關。」

接下來,楊錦聰作了六張佛教音樂,首先就得到佛光山的支持,星雲大師和佛光山的法師給了「風潮」很多正面鼓勵,並且幫他們打開了南部的通路,開啟了風潮音樂在佛樂市場的門徑。之後因緣相生,慢慢開始有其他宗教音樂找「風潮」出版。楊錦聰說:「那六張佛教音樂暢銷的程度,還被當時的《音響雜誌》評選為發燒片呢!也因市場上的高度肯定,今年三月我們將那六張佛樂再版,精選成《菩提清音─靈山古韻佛曲經典》雙CD專輯,重新發行。就是這部佛樂作品讓我看清現實,不再眼高手低、一廂情願。至今『理想』還是風潮的特色,但要在理想中追求務實,才可以長時間走下去。」

音樂文化的記錄者與保存者

「風潮」在台灣,不只是一家唱片公司,也是台灣音樂文化重要的記錄者和保存者,它在文化上的貢獻,深受台灣音樂界的肯定,近年來更獲得國際獎項的認可。楊錦聰說:「一九九○年開始,我們作第一張布農音樂,開啟了記錄台灣聲音的路線。」因佛教音樂系列而穩定腳步後,「風潮」續推健康養生系列產品,包括易經、氣功、太極之類的音樂,賣到國外比國內多,也讓楊錦聰終於把債還清。當時民族音樂學者、在北藝大任教的吳榮順教授,曾多次建議楊錦聰記錄「台灣在地的聲音」。楊錦聰說:「那時真的很慚愧,根本就不知道有什麼『台灣的聲音』。我只知道西洋古典音樂和中國音樂,當吳教授跟我講的時候,我第一個意念是:這一定會失敗、賠錢。」

然而吳榮順教授鍥而不捨,拒絕多次後,楊錦聰終於答應他,願用一天的時間去傾聽什麼是「在地的聲音」。一趟南投信義鄉的布農部落之旅,楊錦聰親自感受後來震驚世界的八部合音〈pasi but 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從未耳聞的天籟之音,讓他感動不已。楊錦聰說:「我聽了感動到掉淚,便立下志向,只要風潮存在,有賺錢,就來做『台灣在地的聲音』。」

傳遞音樂心靈動能

自此「風潮」開始用賺錢的產品,養不賺錢的產品。布農族音樂之後,「風潮」接著作平埔族、福佬系到客家音樂。「我們作了『人』的聲音之後,發現大自然也可能消失啊!以後小孩子就聽不到大自然的聲音了,於是又開始進行大自然音聲的採集和創作。」

至於原有的佛樂,楊錦聰邀集了一群傑出的音樂家,把傳統的佛樂改成「心靈音樂」,透過他們的生命經驗去寫曲,傳遞出宗教音樂在新時代的心靈動能,撫慰了許多人。

從一九九○年至今,「風潮」慢慢發展成台灣最有人文色彩和最在地的聲音寶庫。甚至除了音樂,楊錦聰也會配合CD作文字出版,呈現更豐實的文化面向。一九九八年,在推出平埔音樂六張CD時,「風潮」也出了一本大冊子,同時把台灣所有的平埔族人號召過來,包括台南的西拉雅、南投的巴宰、花蓮的噶瑪蘭等,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廣場(現為自由廣場)舉行誓師大會。楊錦聰說:「那年我把所有賺到的錢都花在辦平埔音樂會及出版上面,但我覺得很值得。」

因佛教包容而啟發

楊錦聰表示:「 我一路上受西方文化影響很大,但接觸佛教音樂之後,佛教的包容和慈悲,深深啟發了我,讓我能從一個只接受外來音樂的人,成為熱愛在地文化的人。我因為有機會去部落作原民音樂,錄製、製作傳統音樂,如南管、北管、福佬、客家音樂等,才知道他們的人生觀和漢人及西方文化很不一樣;我的人生觀慢慢從漢民族、受西方文化影響、再受台灣文化的滋養,我和我的團隊,才真正感受到踩在這塊土地上的感動,因而有機會發展出今天的『風潮』。」

回首二十五載前塵,往事並不如煙。楊錦聰感念地說:「一切都是因緣。如果當初吳榮順教授沒有再三來找我,或者我永遠拒絕,那一切都錯過了。即使已經走了這麼長的路,我發現很多事情還是需要透過互相理解,才能不斷精進。人生常在錯誤中學習,當挫折來臨時,不要生氣也不要喪氣。展望下一個二十五年,雖然新的困難一直產生,但我不覺得害怕,因為我永遠都有源源不斷的新創意。」

佛教音樂打開心門 傳遞感動

「風潮音樂」在台灣佛教音樂的耕耘,有其殊勝美善的緣起,也有楊錦聰個人的立願和發心。「大約在九○年代,就有兩次因緣和佛光山接觸,當時星雲大師的作品考慮要出有聲書。後來呂炳川老師把一些梵唄音樂的版權給了我們,我們才出了一系列的梵唄作品,法師唱得真好,宗教的布道用音聲來傳法,能直接入心,法音流傳世界各角落,比什麼型式都來得快而有效益。」楊錦聰說:「『風潮』詮釋了很多佛教音樂,但台灣的佛樂並不是只有風潮出版,還有好幾家公司都做得非常好。因為眾生的理解能力不同,不同的人唱不同的音聲,各自得到及傳揚的教化和感動都是不同的。佛教音樂在台灣,二十多年來已成為脈絡,有很多因緣和合的故事。」

想要傳遞音樂給人的感動,是楊錦聰的發心,也是至今他帶領團隊的續航力。「就像宗教,總是教導眾生看透貪嗔痴、苦病憎的本質,修得一份清淨;我們的信念,也是希望大家能從音樂中打開心門,進入生命的平靜和修行境界,逐漸得到圓滿和堅定,領略到活著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有了音樂,楊錦聰就有一切具足的感覺,那種熱情從創業二十多年來只有愈來愈深而已。然而到了數位時代,以前透過CD產品達成的理想及收益,而今受到很大挑戰。楊錦聰說:「數位的東西能不能賣?能;有沒有賺到錢?沒有,因為收入很少。CD的販售量一直在下降,所以我們要找新的出路。第二個二十五年,我們必須走文創的路,找出音樂再創造的價值!就像宗教的傳揚,也要隨著時代改變而有不同的宣教型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