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捐獻有道 減法生活

阮愛惠 |2013.08.17
4947觀看次
字級
劉墉和他甫完成的大畫《布達拉宮月夜》。圖/記者邱麗玥
長保赤子之心,劉墉過著快樂減法生活。 圖/記者邱麗玥
劉墉作品《薑花》。圖/記者邱麗玥
劉墉作品《九寨溝》。 圖/記者邱麗玥
因為捐書和佛光山結緣。圖/記者邱麗玥

文/記者阮愛惠來到劉墉台北畫室採訪的這天,正是他甫完成大畫——《布達拉宮月夜》的隔日。昨日深夜才收筆的四十材大作,墨跡方乾,吊掛在客廳的大牆上,尚未托底,磅礡的氣勢已躍然紙上。劉墉掩不住大功告成的喜悅,看著作品,欣然說道:「早就想畫一張布達拉宮月夜,五尺乘八尺的大畫,很過癮。……每畫一張大畫,事前都要作非常多的research,例如現場寫生、周邊的採訪、環境的考察……等等,期間花了非常久的時間。」

但劉墉說他的高興也只在片刻,接下來他馬上會投入下一個工作與創作的狀態,他引用文學大師梁實秋的話說:「上一件事還未作完時,就開始下一件事,那就是人生。生命中心滿意足的情境,其實是非常短暫的。」

劉墉是當今華人文化圈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同時擁有新聞、文學及藝術專業,才情縱橫、著作等身。而他令人稱羨的不只是多才和多產,而且「多金」──書籍在台灣暢銷三十餘年,多次高踞金石堂書店排行榜年度冠軍,二○○二年,更被《中國圖書商報》評論為「年度超級暢銷作家」。

創作動力來自「捐」

師大美術系出身的劉墉,寫書之餘從未停過畫畫。一九七八年赴美後,他除了在維州丹維爾美術館及紐約聖若望大學專任駐館、駐校藝術家長達十年外,更在世界各地舉行數十次個展,作品被多家國家級博物館、畫廊收藏。一九八五年,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博士班,理論與技藝更上一層樓。

回首劉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纍纍成就,而今有幸聽他現身說法,親見他對於多年大願——《布達拉宮月夜》大畫完成之際的雲淡風輕,心中設想:不眷戀眼前榮景,不執著當下順逆,永遠有下一本書要寫,對新鮮事物始終保有興趣,應該是劉墉四十年來,之所以能寫就上百本著作,以及在世界各地舉辦數十次個展的動力來源吧?

但劉墉的說法卻非常簡單,就是「捐」。他說,因為能捐出每場演講的收入,所以年歲大了還有動力四處奔走;因為收藏的書可以捐出去,所以看到好書,就算自忖讀不了還是很敢買;「因為一直有出去的,所以也會一直有進來的。」善因善果生生不息,原來這才是劉墉生活的樂趣與創作的泉源。

人人都可當貴人

一九四九年次的劉墉,其實有一段辛苦童年:三歲送養,九歲喪父,十三歲時家中遭逢大火,家當盡失;十九歲時,住在鐵道旁的違章建築,還被強制拆除……他今日的成就和家業,既非得自祖蔭,也非汲汲苦營,而像水到渠成一般順利自然;可說是天分、努力加上際遇而成,更像是佛教所謂的「福報」。

「上天給了我很多,我已得到善報,所以要行善,把福氣分送出去。」劉墉從高中時期,就常順手捐出稿費濟貧,那時他還只是個窮小子,卻已經懂得喜捨。「捐」的心念好像也是他的天賦之一,後來且愈捐愈「專業」。

一九九一年起,劉墉成立「水雲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透過演講募款、義賣書籍、畫卡及捐書等方式,在大陸成立四十所希望小學,提供偏鄉孩童受教機會;更捐款給九二一大地震及南亞海嘯災民,發揚「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慈心。

在台灣,劉墉和兒子劉軒長年關注台南德蘭啟智中心,曾以義賣有聲書的方式,為德蘭籌募高額善款。而對於自己的母校大同中學和成功高中,今年劉墉更捐贈了數千本藏書給師生,並充實校內圖書館館藏。

與佛光山結善緣

雖長年旅居美國,但劉墉一直注意佛光山所做的各種慈善活動,心中也曾想過,何時與佛光山結個緣,一起來作善事?意念方起,機緣即生。今年六月,有某慈善團體找他捐書,他認為,與其捐個幾十本,不如把規模更擴大。他向對方提起佛光山的「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募書活動,對方馬上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聯繫,串起劉墉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的善緣,最後劉墉總計捐了七千五百五十本書。

這些書除了劉墉自己著作的詩歌、散文、小說、文藝理論、畫冊、工具書及有聲書上百種外,還包括他收藏及自購的各類好書,大大地豐富了雲水書坊的內涵,未來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材,將隨著書車到各偏鄉社區與學校,傳遞真善美的知識,也散播捐贈者的愛。

劉墉說:「一個人若想行善,隨時都有契機;當心中有感動時,任何人都能成貴人。未來若有機緣,我可以捐更多的書給佛光山的雲水書車。」

樂就是減去應酬

在台灣從未辦過一場新書發表會、在大陸從未參加過一場自己捐的希望小學開幕活動,不管在台北或紐約,劉墉「減」去種種應酬,把最多的時間留給創作和陪伴家人。紐約的家中有岳父母和妻子;台北的家有兒、媳和孫子女,兩邊都洋溢著天倫喜樂。心愛的女兒在北京當電影製作人,「她說文學、美術、電視、舞台劇,都被爸爸搞掉了;哥哥是哈佛心理學博士,偏愛搞音樂;所以她只剩電影了!哈哈哈!」劉墉笑說。

提起女兒,劉墉有掩不住的得意。想到自己平生「玩」過很多種藝術,倒還未演過電影,所以他時不時就跟女兒說:「也給爸一個角色吧?」至於想演什麼角色?他笑說:「如果想得獎,應該演個糟老頭吧?」說完他比畫了幾下動作、作了個滑稽的表情,把自己逗得哈哈大笑!

看來,這位文學大師、水墨名家,一輩子遊於藝,至今還遊不夠呢!他說:「人生的幸福真的不長,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能幸福,是大眾給予的,所謂眾緣和合,但不幸福也可能是他人給的,例如別人不小心開車傷害我們。所以,甚至只是小心開車,都是在積德,積德就是給別人幸福。世間本無法,法在每個人自心,只要不負我心,就是行善,就是快樂的源頭!」


愛就是捐贈出去

從劉墉手中捐出的書不知凡幾,除了自己出版的,近來他也送出自己的藏書和收藏品,頂多留一些講花草昆蟲的書給兒孫。「未來也許是電子書的天下,但我認為紙本書的價值是不會被取代的;在紙面上作批註、摺角,『手澤猶存』的況味,電子書是做不到的。」

事實上,劉墉仍保有一部分的手寫工程,就是臨睡前,在床上為抓住靈感而作的紙面書寫。至今,他累積了非常多的手稿,愛捐成癡的他,馬上就想到那也是日後能拿來義賣的好東西。

劉墉愛書惜物,但愛的方式卻是把所愛送出門,「年紀大了,讀不了那麼多書,把它送給有需要的人是最好的方式。有一些收藏也都捐出去。太太一直不主張我賣畫,但作品如果走不出家門,欣賞它的人就很少了。我不想成立個人美術館,那要陳列、管理,是一種罣礙。家財萬貫三餐飯,廣廈千間一張床;家居應該愈簡化愈好,我現在過的是減法人生。」

因為捐過太多,除非查資料,劉墉常常記不得自己做過的、可稱之為「好事」的事,「我認為,在不知道的地方行善,才是行善。沒有太大的『覺得』而做,才是好的。也許剛開始會有親友說,有錢為什麼不給我們?但做多了,家人就漸漸習慣,甚至主動參與。自己也成為習慣,不覺少了什麼東西,因為你從來不以為那是你的東西」,劉墉強調:「我非常感謝妻子兒女幾十年來的支持,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做不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