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看世間 -- 無相為相 蕭德揚創心雕石

郭書宏 |2013.04.29
1810觀看次
字級
蕭德揚創作的風化木藝術,搭配古樸的佛像,益加彰顯佛菩薩的莊嚴法相。 圖/記者邱麗玥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表現諸佛菩薩慈悲身影與莊嚴寶相的石雕造像,向來在中國佛教藝術占有重要地位;石雕藝術家蕭德揚篤信佛教,他不以具象的佛菩薩為創作題材,而是以雕鑿石心的「心雕石」,呈現佛說「萬物唯心」,除賦予觀者豐富的想像空間外,亦蘊著他對生命與修行的真實體驗。

在中國文化中,石頭除是文人觀賞與詠讚的對象外,更是佛像雕刻的主要材質之一,從南北朝的簡練典雅、唐盛世的豐腴圓滿,乃至宋代以後的秀骨清像等,石雕風格不一而足。

石頭的產生,無論其物理性成分、形成過程或外在形貌,皆是大自然的造化,因此前人常謂「石頭是大自然的具現」,愛石者也經常是大自然的熱愛者;而蕭德揚便是這樣的自然愛好者,他早晚浸沐在自然的懷抱裡,且擅長運用隨身可及的石材,潛心石雕創作長達二十餘年。

蕭德揚石雕創作多取材自新店溪河床,「石心石」是他運用最多的石材。蕭德揚表示,石心石是鵝卵石風化而成,以二、三種以上的沉積岩混合而成,「石心石通常在水庫下游的河床上,有時淹水、有時乾枯,才會風化;全泡在水裡的石頭,不致風化,而完全曝曬在大太陽底下也不會,只會乾裂。」由此可見,石心石是天時與地利的結合。

素日學佛坐禪的蕭德揚,對於石頭風化更有一番不同的見解:「天地萬物都經歷『成、住、壞、空』的循環,而化為『地、水、火、風』等四大元素,我趁石頭在大自然風化壞盡前,從老天爺手上接手過來,把它完成一件又一件令人賞心悅目的心雕石作品。」

由於各沉積岩密度不同,風化程度亦不同,因此造成多樣性的變化,形成不同的軟硬度,蕭德揚在整理時除費時費力外,其困難度亦相對提高。他觀察石頭的外觀、內含物,預想完成後的造型,再親手一刀一琢,幾番取捨後,才能完成一件完美的作品,有時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

外刻石 內雕自心

「雕石就是雕心。」蕭德揚歷經多年的石雕創作,他明白若心浮氣燥、貪圖求快的話,就會把自然的石心,變成千瘡百孔的瑕疵品。因此,他將自心與石心視為一體,雕刻時既雕石心,亦雕自心,因此命名為「心雕石」。

「心雕石」因內含不同質地、密度,風化程度也不一,會形成石釘、石心、石皮,造型變化很大,而蕭德揚亦善用此項特點,創作了介於寫意與寫實間的各式石雕,至今已累積六百餘件作品。

蕭德揚遴選了六十五組件心雕石,即日起在國立歷史博館展出,將獨特的石雕藝術風格、充滿地區風貌的石質之美,介紹給大眾,展期至五月二十六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