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休耕地活化須先溝通

 |2012.11.02
1303觀看次
字級

農委會決定推行「活化休耕地計畫」,讓全國二十萬公頃休耕地逐步恢復耕作功能;也藉此創造農村就業機會、鼓勵青年返鄉、促進農村產業。這些目標都立意良善,但目前有立委喊卡,甚至被解讀為挑起老農、新農的對立。關鍵就在於農委會欠缺政策溝通、說服能力。

台灣現有依法編定的耕地面積約七十六萬公頃,但休耕中即高達二十萬公頃。大量耕地休耕,造成寶貴的土地閒置浪費,不但影響台灣的農業生產力,並導致糧食自足率偏低。耕地休耕,除了務農收入有限之外,老農無力耕作、農村人口外流都是原因。

農委會提出「活化休耕地」計畫,初期以五萬公頃為目標,透過老農釋出土地、新農返鄉承租、創造農村就業的方式,希望在四年內完成活化目的,一舉達成提供農村就業機會、創造農村產業、土地利用多元化等多重目標。

如果能達成這些目標,對台灣日漸凋零的農村當然是一大善政,但是,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堅持的理想政策,卻被解讀為挑起老農、新農對立,國、民兩黨立委都有人喊卡。其中農委會疏於溝通、政客與有心人士的錯誤解讀,是最大阻力。

活化休耕地成功與否的第一步,是老農願意釋出農地。農委會的方式是,將目前一年兩期的休耕補助,減少為一年一期,補助金額也要打折扣,由一公頃四萬元降為二萬元。也就是說一公頃休耕地的補助由八萬元大幅減少到二萬元。由於降幅過大,引起老農恐慌,痛批政府不照顧農民。

而一群有心返鄉的年輕農民也不滿休耕補助政策,認為農委會一年上百億的補助,讓農地無法釋出,正是他們返鄉務農的最大阻礙。更何況,十六萬名領取休耕補助的「農民」中,高達百分之五十八不具農民身分,完全是變相A錢。

老農與新農之間,看似有利益衝突,其實,原因在農委會的政策擬定不夠周延。如老農釋出農地後,一個月只有二千元的離農津貼,加上老農津貼七千元,一共也只有九千元。這個收入即使在農村,也不夠生活。而農委會減少休耕補助所省下的巨額預算經費如何使用,目前也未見說明。

加上學者出身的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欠缺與農民搏感情的經驗,一再說出讓農民聽不入耳的話。如日前面對老農無力耕作的問題,他竟然脫口而出「老了就交出農地啊」。這句話不僅傷害老農感情,更讓人看見他不了解土地之於農民的珍貴。以這樣的態度要推動活化地,雖然於理有據,但欠缺了說服人心的力量,徒增政策推行的阻力。

至於立委喊卡,說穿了,絕大多數是打著替老農爭權益的幌子。真正的目的只是看到他們手中的選票,農地利用、農村經濟再生並不是考慮重點。但不要忘了,除了老農,新農手中也有選票。

活化休耕地具有多重目標,是台灣農村轉型的重要契機,經建會也初步審查通過,就等行政院拍板,於明年元旦實施。農委會如果堅信這項政策是對的,就應該面對外界各種質疑,提出清楚有力的說明,化解阻力。不要等到政策要上路了,還在吵鬧不休,讓馬政府重蹈證所稅、美牛案的覆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