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蓮 當發光體 驅走黑暗

陳玲芳 |2012.08.25
4321觀看次
字級
二○○六年張金蓮舞台裝置作品《飛花》,圖為張金蓮於舞台念詩。 圖/張金蓮提供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人間好比一座花園,每個人都能成為園丁或播種者,不同的是,藝術家總能為人世間帶來非凡的夢想,讓花園裡永遠欣欣向榮、長出朵朵奇異之花。
身為女性藝術家,種花、畫花並不稀奇,卻少有人能像張金蓮這樣,透過專注的眼睛,傾聽花語、與花融合,將花昇華轉化為一件件雕塑或繪畫作品。當花不再只是一朵花,觀者透過藝術家的眼及多樣貌的作品,彷彿也打開了視野,聽見自己內在的聲音與渴望。
「與其說我拍花,不如說我在寫花或造花,攝影變成了我造境寫詩的工具。」在淡水滿足藝術中心張金蓮二○一二個展「光之華」會場上,這位舞者出身、從雕塑延伸至繪畫的藝術家說,「寧靜無言的鏡頭世界,異想的眼睛沒有了界線,只剩下單純無猜的朦朧色塊,光化成了形體,風景更迷人了。看著花,我彷彿也進入了光的形體。」
人體裡自有春天
「年輕時沒考上美術系,考上舞蹈系進入舞團,回想起來,也是冥冥中的安排。」舞蹈的訓練,讓張金蓮看到身體的內在生命流動與美感,讓她深深著迷,「我總是放大我的眼睛去看舞動的身體,以為我就是走舞蹈這條路了。」
直到進入婚姻,有了孩子,張金蓮一度為如何兼顧「家庭」與「自我」而迷惘。不斷自問:「我就是煮飯、帶孩子嗎?我有其他人生方向嗎?」評估後,發現無法做喜愛的編舞工作,因為那需要場地、人力、財力。於是,等孩子上幼稚園,她便在好友建議下去學陶藝,心想至少這是可以靠個人獨力完成的創作。「誰知拿到泥土,卻一股腦做出好多人體。」張金蓮就此與雕塑結緣,在無數夜暗的日子,完成一件件作品,一九九二年她還開了生平首次油畫雕塑個展。
張金蓮早期的雕塑只是表現肢體,隨著生命領悟,加入她在自然中的所思所想,如壓抑的生命如何轉化成春天的枝芽與流水。「即便日子有從小跟隨的陰影、膠著苦澀的黑暗,但生命總是向陽。如何在所處難為的情境中放鬆,這是自然教我的。所以我的人體裡有春天!」張金蓮想藉由作品,分享表達這樣的自然哲思、生命感覺與人生觀。
藝術構成「真實我」
其實,就讀國立藝專之前,張金蓮就展現藝術才華,二十二歲那年她獲得「亞洲太平洋女童軍徽」世界徵選設計首獎,從此與造型藝術結下不解之緣。一九八五年她與畫家許雨仁結婚後,曾為支持丈夫的藝術夢,帶著幼兒、夫唱婦隨,遠赴美國紐約遊歷三年,過著打工漂泊的日子,她卻不以為苦,視其為生命之旅的特別印記。
一九九○年,全家返回台灣故鄉,定居台北外雙溪,夫妻倆當起社區管理員,過著克勤克儉的生活。直到兒子上小學,身為全職母親的張金蓮終於可以稍微喘一口氣,她說「小孩上學後,什麼都回來了」,於是重拾屬於自已的時間及空間,重拾畫筆,開始捏陶作雕塑,試圖一步步找回真實的自我。
「創作的喜悅,來自舊的已死。叛逆那枯燥無味的現實與體制,讓生命盡情展現,當下打破時間、情感的束縛。在一時空內幽遊、絢麗漂浮……」。於是,張金蓮畫水墨,在知與未知的意識中,體驗世間的新奇與歡喜;做雕塑,展現天馬行空與堅韌的生命流動。充滿赤子之心的張金蓮說,這些不同的藝術面向,構成一個「真實我」,讓她得以時時照見那純淨本然的自己。
磨難只為淬鍊光芒
張金蓮的各項創作取材自生活,也許正是這種隨意自在,讓她的作品有種素樸、未經雕琢的心靈美學,靜靜流淌其中。如她近年來以花為主題的攝影作品《光之華》,雖然只是拿相機當畫筆,然其「時而具象,時而抽象」的精神面,卻是她花費不少時間「與花靜靜交心融合」而來的純淨哲思。
五年前她遭逢喪子之痛,所幸「藝術」治療了她,這位外表瘦弱、內在堅毅的女藝術家說:「生命中有許多老師如佛陀、老莊、奧修的新時代思想,這些都是幫助我在不同階段釋放壓力、超越現實生活困窘,打開內在精神層面的重要力量。他們讓我可以在困難裡深呼吸、自處,並去探索自己傷痛的過往,察覺無意識的影響與牽扯。」
人因為困境,反而豐富生命、擴大內在視野,張金蓮深信:上天給你的磨難,只為焠鍊出寶石般的光芒。

花裡哲思
自我完成多喜悅
張金蓮說,創作帶領她走入屬於藝術的宗教裡,她覺得藝術創作者都是物質界、自然界、精神界的轉譯者。「我們看見別人沒看見的,沒感受到的,再內化它變成文字、圖像,無論是具象或抽象,如實表達自己的所見,這真是令人著迷的世界,它永遠沒有終點,在裡面不斷架構、開創新世界,並把它呈現出來,這是藝術對我很重要的意義所在。我看見,我發現,我創造……」
她以所鍾愛的花,比喻生命的存在,花的一生,也是人的一生。「人生就是開花的過程,把屬於自己的花開出來。」因此,她全方位涉獵:陶、雕塑、油畫、水墨、攝影、裝置等創作,其跨領域之多元化及多樣性,都源自生命內在的本能與創造力之花。
張金蓮畫了很多花,鏡頭下呈現的也都是花,對花的獨鍾與摯愛,讓她自嘲是個「大花癡」;她喜歡與花交心融合,興致來時還會對著蜥蜴唱歌。她的畫充滿文學性,因為花裡有詩,有山水,有心境,有夢寐,也有人生的困頓。藝評家陳奇相說,張金蓮的油畫或壓克力畫,色彩大膽,既抒情又性感,既浪漫又愉悅,在表現主義及野獸派間。
誠如張金蓮在臉書所寫:「從一九七七至二○一二年,就這樣做自己的高興,三十幾年如一日默默的自我完成,完成甚麼?完成自己的無中生有,自己心裡的理想與歡喜,多麼喜悅的一件事!」

痛失愛子 將悲傷轉成動力
當一位出身藝術家庭的小學三年級孩子,有一天從學校回家,對身為藝術家的父母親說:美術課好無聊!當媽媽的張金蓮,隨即自告奮勇,跑到學校義務教導小朋友,以身體力行的方式,訴諸美育行動。
「小學美術課應是藝術教育最重要的一個啟蒙點,事關小朋友成長後的美育興趣與美感經驗。可惜偏偏在我們的藝術教育裡,卻扼殺了年輕學子的想像力。」張金蓮說。
當年,張金蓮停下手邊創作,全心投入兒童美育的開創,發展出一套活潑創意及開放的教學方法,融合戲劇、舞蹈、音樂及繪畫等多元的藝術,以輕鬆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自然學習,多方面引導及啟發豐富的創造力,進入自然的觀察與思考。從此,美術課成為一堂生動有趣的藝術人文知識統合,小朋友體認到藝術與生活的密不可分。這套創意美育教學法,後來集結成書《遊戲的天空——和小朋友玩藝術》(雄獅美術出版,二○○三年);台北市立美術館也多次邀請張金蓮為年輕學子做導覽教學與設計孩子玩藝術。
二○○七年張金蓮痛失愛子,才華洋溢的兒子意外身亡,她和先生悲傷之餘,決心「化小愛為大愛」,她主導策畫「炫光計畫」,結合藝術資源,贊助鼓勵十三至二十一歲青年,這項公益活動,每年提拔青少年的藝術創作計畫,迄今年已舉辦四屆。
面對人生的橫逆與挫折,張金蓮不但愈挫愈勇,更從中找到支持自己的最大力量。她時常期勉自己與朋友理當「愈活愈明白、也愈開心」。她說:「每個人都是光,將自己好好展現,就是發光體。光愈來愈多,世界的黑暗會變少一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