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參直養也,安能為孝乎?」 ——《禮記.祭義》讀懂名句
曾子說:「孝有三種等級;最上等的孝,是使父母得到天下人的尊敬;次等的孝,是不辱沒父母的名譽;最下等的孝,只不過是能養活父母而已。」公明儀問曾子說:「老師的孝行,可以稱得上是孝了吧?」曾子回答:「這是什麼話呢?這是什麼話呢?君子所謂盡孝道,是要能在父母還沒吩咐之前,就知道父母的心意而先一步替父母辦好了,而且做了以後又要能使父母明白那是做人的大道理。像我這樣只不過做到奉養父母而已,怎麼能稱為盡孝呢?
名句故事
曾子(名參,字子輿)是先秦儒家的著名學者,曾經在孔子死後擔負孔門傳道者的角色,最廣為人知的事蹟便是他的孝行及其修養。
因此《孝經》這部後出的經典,才託名為曾子或曾子門人所作,以彰顯它的重要性。
雖然孔子生前最推崇的學生為顏回,不過因為顏回早亡,在儒學的傳承系譜中占有一席之位的卻是曾參。
《論語》及大、小戴《禮記》都將曾子所言視為載道之語,明文記錄下來,南宋朱熹更認為《禮記.大學》絕大部分出於曾子。
百善孝為先,孔子也說:「夫孝,德之本也。」孝是待人接物的起始點,也是所有德行的根源。人類甫一出生,父母便無條件付出關愛,人若不能孝敬父母,那麼我們也很難期待這樣的人能夠善待他人,因此孔子對於孝道特別的講究。
在《論語》中我們可以發現,孔子認為盡孝有程度之分,在奉養父母的層次上,還須保持恭敬與和顏悅色,僅僅是做到口體的奉養,並不足以稱孝,曾子在孔子論孝的基礎上,進一步區分孝的層次。
曾子認為孝子應當「先意、承志,論父母於道」,也是基於孔子的教誨,孔子主張父母有過,必須委婉勸諫,如父母不願意聽從兒女的勸告,小過可順從父母的心意,大過則不能盲從。由此可知,中國人所謂孝道,並非盲目的愚孝,而是符合權變與普世價值的孝道。
新說名句
曾參是歷史上著名的孝子。其父曾點也是孔子的學生,孔子評論曾點的人格特質為「狂」,所謂「狂」,其優點在積極進取。
孔子曾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意思是:如果找不到符合中庸之道的人可以作朋友,那麼也可以與狂狷之人結伴同行。不過,狂者的缺點是性格有些橫暴。我們可以從《孔子家語》的一個小故事,看出他們的親子互動。
曾參有一日在瓜田耕耘時,不小心把瓜根挖斷,他的父親曾點大怒,便拿起手邊的手杖狠狠毒打了曾參,曾參因此昏厥了過去。醒來後,曾參怕父親擔心,還在房中鼓琴表示自己身體已經沒有大礙了。
孔子聽聞曾參愚孝的事蹟以後,非常生氣,下令弟子將曾參擋在門外,不讓曾參入內見他。
曾參對這個狀況是一頭霧水,便請同學私下打聽老師生氣的理由,孔子才說:「你難道沒有聽過舜侍奉父親瞽瞍的事蹟嗎?舜侍奉瞽瞍雖然到了寸步不離的地步,但瞽瞍也沒有因此就成功殺死舜。這是為什麼?因為舜不想讓他的父親犯下殺子之罪。今天你曾參用血肉之軀去承受父親的暴怒,如果死於父親盛怒之下,豈不是陷父親於不義?小小的責打能承受便承受,但若遇到大力杖打,就應該趕緊逃走。」
從這則故事中,也頗可看出孔子的教育觀,孔子並不認同曾點教育曾參的方式,但他本身亦不便干涉曾點的教養之道,因此才告訴曾參這一番道理,希望曾參能夠明白;全然順從父母的責罵,並非真正的孝道。
真正的孝順必須與智慧相伴,如此才能體察父母的真心,並且使父母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如曾參所言「諭父母於道」也是一種盡孝的方式。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