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蕭邦 李雲迪 向全世界展現紅色鋼琴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2011.09.04
1548觀看次
字級

「彈鋼琴應該是一種生活,而不是一種職業,更不該是一個機器。」二○○○年十八歲的李雲迪以一曲蕭邦《E小調鋼琴協奏曲》榮獲第十四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冠軍,攻上人生第一座山峰。十一年後,他堅持「最理想的狀態,一年只演二十場,其餘時間用來感受生活。」蕭邦仍是他的最愛,他甚至取法蕭邦愛國精神,未來要讓全世界更了解具中國特色音樂與文化。


受武漢廣場十五周年店慶晚會之邀,大陸青年鋼琴家李雲迪將於九月二十二日在琴台音樂廳舉辦專場音樂會。八月他現身武漢發布會,為六名江城優秀的彈琴孩子講評,說出成為出色鋼琴家的條件:「靈感、天賦和刻苦」。

當年,他以十八青春之齡得到第十四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載譽歸國,卻毅然逃離眾人目光,到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大學,拜以色列鋼琴大師阿里‧瓦迪教授為師,潛心鑽研鋼琴技藝。

就在樂壇普遍認為,李雲迪除了浪漫派的蕭邦之外,似乎很難駕馭其他作曲家作品,他卻將視線轉向先鋒派的普羅科菲耶夫,並與小澤征爾、柏林愛樂合作演出了《普羅科菲耶夫第二協奏曲》。

他也嘗試彈奏李斯特作品,但是,「音樂作品就像一個人的成長,是隨著你的生活、認識,不斷成長的,每個階段都賦予了新的生命和意義,這就是藝術的神奇。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去闡釋相同的或是不同的音樂作品,其實都是未知,每一次演奏也是不可複製的,因為靈感、合作物件都有所不同。」他說。

暢談音樂與理想

蕭邦仍是他的最愛。

他想起小時候,每晚睡覺前都要聽《蕭邦》樂曲,蕭邦樂曲旋律美麗而乾淨。「這麼多年過去了,我愈來愈覺得,要表現的不僅僅是那些旋律,那些情懷,肩上還多了一份責任。我演繹的蕭邦絕對忠實原作的風格,希望能給喜歡蕭邦的人一些啟發。當然,我還是會繼續堅持摯愛的蕭邦作品,目標是有生之年,將蕭邦作品彈完。」

他最喜愛的,是蕭邦傾向使用平實委婉手法,而不喜歡誇張華麗元素,「其實這是很偉大的。一件藝術品,痕跡愈多愈拙劣,不顯山露水才是最高境界。」接受大陸媒體採訪時,李雲迪毫不掩飾對蕭邦的欣賞,他說蕭邦努力創作,將一生奉獻給鋼琴上的八十八個鍵。在蕭邦的音樂中,滲透著對祖國熱愛、對生活憧憬、對愛情體驗,而且創造了鋼琴作品的很多種形式。他認為十九世紀的浪漫派,蕭邦就是鋼琴的代名詞。

中國音樂需要傳承

李雲迪闡述蕭邦,也訴說著自己的心境,他不久前完成一張《REDPIANO紅色鋼琴》專輯,九月全球發行,隨後他將展開全中國巡演活動。

對李雲迪來說,今年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年。「去年是我的蕭邦年。今年我將推出中國經典作品系列演出。二○一二年,我要開始全世界巡演,在所有最頂級的音樂廳進行一流的演出。」他巡演的關鍵字是「紅色鋼琴」,目標是讓世界了解中國民族文化。

他說:「紅色代表幸運、熱情,也是中國人特別喜愛的顏色,它是現代和中國特色的融合。我是『八○後』,除了學習國外的音樂,宣傳祖國的民族音樂也是我的重要責任。中西文化本來就相互貫通,鋼琴只是一種表達方式,用鋼琴來表達中國的經典音樂、經典文化,也更容易讓西方觀眾接受並喜愛。」

七歲起他與鋼琴朝夕為伴,現在以最愛的鋼琴表達愛國主義,這樣的概念還是來自蕭邦,他說中國音樂需要傳承,蕭邦也是從過去二百年傳到了現在,「我是一個中國人,受到中國的傳統教育。中國儒家文化講究柔中帶剛的中庸之道,很適合蕭邦這種詩意的音樂。不理解蕭邦音樂的人可能會覺得比較柔和,但是深入了解蕭邦之後,會了解他的音樂其實是非常激昂的。當時波蘭正處於特殊的歷史時期,他的練習曲都有一種非常激昂的民族情結和愛國主義情緒,他的激昂中又滲透著天生的優雅和委婉。」

為《紅色鋼琴》,他深入研究京劇,「比如《皮黃》,你要彈,必須先了解京劇的唱腔,鋼琴詮釋有它的局限,所以怎麼做才能保持京劇的調調,這裡面有很多東西需要去琢磨。」李雲迪說。

成名以來,外界最愛將他與郎朗做比較,最常比較的基準,就是演出的場次。去年,李雲迪的音樂會總計有七十場,郎朗演出場次則是這個數字的兩到三倍。李雲迪並不願意與郎朗做比較,他說,「最理想的狀態,一年只演二十場,其餘時間用來感受生活。彈鋼琴應該是一種生活,而不是一種職業,更不該是一個機器。」

他向記者表示,從未考慮曝光率問題。什麼國寶級鋼琴藝術家,鋼琴王子,不管叫什麼,他都是李雲迪,要呈現的東西就是音樂。

享受絕非不務正業

身為八○後的李雲迪,除了鋼琴,也是個狂熱的車迷,從小收藏很多汽車模型,父親李川回憶說,當年在深圳藝術學校讀書的李雲迪到美國演出時,校長在街上隨意指一輛車,就能說出不同汽車的馬力。

這幾年,他迷上攝影,「我一直都挺喜歡拍照,家裡相機很多,單反、徠卡,總之器材挺齊全的,但技術也不差。」他以指揮家卡拉揚玩飛機、開跑車為例,說生活中的享受絕非「不務正業」,而是一種愉悅精神的手段,最重要的是,可以透過這些美好享受,激發音樂上的靈感。

「我還在思考,除了古典音樂會之外,是不是能展現視覺、聽覺、氣氛於一體的音樂盛宴,當然,前提是不犧牲藝術的宗旨。」九月他將應澳門表演秀《水舞間》一周年紀念演出之邀,擔任現場鋼琴表演嘉賓,「這個演出很特別,對我來講是一次新嘗試。在聲光電的大秀中,我將用自己的鋼琴,為那個氛圍添彩,但我的要求很高,必須是加分,而不是把自己的聲音元素衰減掉。」 



李雲迪PK郎朗


不到十歲,李雲迪就拜但昭義為師,這位恩師作育英才無數,至目前為止,大陸媒體統計他的學生共有二十八人次在國際鋼琴比賽中獲獎,其中八次贏得第一名,還有十幾人次在全國鋼琴比賽中奪冠。這也使得但昭義成為中國鋼琴教育界的「金字招牌」。

於是,當大陸記者想比較郎朗與李雲迪時,一定要請專業的老師但昭義來評一評。個性率直的但昭義說,自己非常欣賞郎朗。他認為郎朗和李雲迪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在表演風格上有很大的差異。他說﹕「如果廣大聽眾或者傳媒一定要把郎朗和李雲迪分個高低,那樣肯定不好。我認為,對於藝術,你可以更喜歡、更欣賞或者不喜歡、不欣賞,但不一定要像武術一樣打擂台比高下。」

他認為,李雲迪是個「內行也喜歡,外行也喜歡」的人。他還記得一九九九年,李雲迪在深圳藝術學校開音樂會,演奏布拉姆斯第二鋼琴協奏曲,音樂會後許多人都說﹕「李雲迪的演奏我們就是聽得懂。」事實上布拉姆斯曲子極富哲理,並不容易理解。

但昭義說他思索許久,最後的理解是「李雲迪演奏有一種吸引人的力量,他的音樂把你帶入其中,而不是讓你遠離其外,當他們情感與他的演奏一起甦醒時,他們就感覺這是聽進去了,就是『聽懂了』。」

他說,李雲迪和郎朗雖是同齡人,但兩人成名途徑不一樣。李雲迪是因為參加國際比賽一舉成名,郎朗則是在美國舞台上嶄露頭角,雖然沒有贏過大型國際比賽,但他如陽光般熱情的演奏,讓他受到矚目,比起李雲迪,郎朗的舞台經驗更豐富,演奏曲目積累量更大。

郎朗演出時肢體語言較大,李雲迪則不然。「這倒並不是因為郎朗有那樣的風格,李雲迪就刻意不那樣。只是李雲迪天然就不是那樣的表演風格,表演風格非常近似人的性格,有很大成分的先天性,那種性格的不同,或者說藝術個性的不同對於雙方來說都不是可以生硬學得來的。」但昭義說。

他認為,李雲迪的音樂天賦和在音樂上的投入非常有特點,強調要表達個性,但不張揚個性,尤其不追求怪異的個性發揮,而力求樸實自然,專注投入,富予音樂強烈的表現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小檔案

原名李希熙,1982年10月7日出生於重慶,中國當代青年鋼琴家 ,有「中國蕭邦」之稱。四歲起,師從譚建民學習手風琴。七歲時開始學習鋼琴,兩年後師從但昭義。1994年,進入四川音樂學院附中,後就讀於深圳藝術學校。

2000年10月榮獲第14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當年他年僅18歲,是蕭邦國際鋼琴比賽舉辦七十多年來最年輕的冠軍得主,也是首位來自中國的第一名獲獎者。得獎後不僅震撼全世界,也讓他一炮而紅。

2006年,透過優秀人才入境計畫,申請在香港定居,於同年11月獲准成為香港居民(非香港永久居民)。

大陸媒體經常將他與同為1982年出生的世界知名鋼琴家郎朗相提並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