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蕪存菁+創意 眷村文化有了價值

李祖翔 |2011.03.26
1389觀看次
字級

眷村有專屬文化嗎?眷村文化要保留什麼東西?能給現代人什麼啟發?高雄市國軍眷村文化發展協會副總幹事林芳琦說,眷村有文化,只是眷村居民往往沒察覺文化保存的重要性,當他們看到過去的文物,會流淚、大哭;看見從前的相片,能打開話匣子。許多堅持保存眷村的人,重視的是硬體,例如建築或彩繪,但卻忽略文化對人的「情感」。

林芳琦的父母是眷村第二代,雖然各軍種眷村的教育不一,但她說,差異只在使用的器具不同,例如海軍有海軍的器物、空軍有空軍的,人與人相處的差別性不大;她認為眷村的最大特色是「沒有宗親」,每戶人家的祖先、親戚都在中國大陸,以致於沒有相同的姓氏,也沒有血緣關係,家家戶戶獨立存在。另外,也因為宗族關係,對待鄰居如同家人。

林芳琦說,眷村文化能給現代人的是「反思」,正因為許多眷村人沒有自覺,所以文化正在沒落,但反過來想,為什麼眷村出了那麼多知名學者?很多具有身分地位的僑民也都是眷村出身,卻看似不曾為眷村保存做貢獻?又有人說眷村沒文化,她反問:眷村人具有的「不內鬥、重義氣」精神,為什麼無法在現代人身上看到?在她深入探訪後,終於明白,眷村人只是用各自的方式去保存這些精神。

協會希望做的,是用更統一的方式,讓文化保存更具體。老一輩的人之所以支持協會保存眷村文化,是因為能幫助他們不拆房子、不用遷離,但一味地保存硬體,對土地重畫、都市更新沒有幫助;一個城市如果放棄更新,不會進步!所以,保存要「去蕪存菁」,好比協會想還原「眷村菜」,但原汁原味的菜不好吃,傳承後誰買?因此,保存要有跟得上時代的創意,至於眷村精神,留住即可。

協會向青輔會提案的「青年文化體驗活動」,就不斷地在創新,例如保存「竹籬笆文化」,讓大家知道它的存在,且能運用於園藝,並不需要強迫用竹籬笆取代水泥做圍牆;又如原住民的織布技術,耗時一年心血才完成,但開價二十萬元,不太可能售出,若改變做法,讓總統以土產的名義贈送給外國使節,不但保有了精神,連推廣也沒問題;「文化只有被接受,才不會消失!」像眷村的「編竹夾泥牆」非常特別,卻難以運用於生活,類似的課程就無法多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