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選》經典名句】 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

編著\文心工作室 |2011.01.07
13176觀看次
字級

名句誕生

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伯夷竄首陽,老聃伏柱史。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

──東晉‧王康琚‧〈反招隱詩〉

讀懂名句

程度較低的隱士隱居在人煙稀少的地方,程度較高的隱士則隱居在公眾場所裡。伯夷逃亡到首陽山隱居,老子也曾潛藏在朝廷任職。過去在太平盛世裡,也有巢父隱居築巢於樹。如今雖然是聖明時代,但難道就沒有隱居在林中的人嗎?

文章背景

這首王康琚所寫的〈反招隱〉詩相當特別,被《昭明文選》歸目於反招隱類,在這個類別中也就僅錄這首,足見仕與隱的問題在魏晉南北朝的重要性。

王康琚是晉朝人,他的生平事蹟不詳,唯一留下的作品就只有這首〈反招隱〉詩。所謂反招隱,望文生義也約略可知是與招隱相反的意思,而招隱是什麼呢?在《昭明文選》中也有一類以「招隱」為題的詩文,招隱即是要人從滾滾紅塵中解脫,歸隱山林;反之,反招隱即是對於這種避世清修的處事態度提出疑義。王康琚進一步指出所謂隱士,應當是「歸來安所期?與物齊終始。」(歸隱的期望是什麼呢?就是要和萬物一起遵循著共相始終的自然之道。)王康琚這首詩,能在歷史長河中一枝獨秀,正在於此,認為無論當官或是歸隱,都只需要順應本性,即可達於道。

名句故事

王康琚將一般認為是隱逸的方式視為「小隱」,而將身處俗世卻能靜心修行的隱者歸為「大隱」。小隱與大隱不僅是程度高下之別,亦牽涉到隱逸者超脫凡間束縛的層次。王康琚之所以與一般見解不同,故意以「大隱」推翻既有認同的「小隱」,自有其歷史背景。

從東漢末三國以來,玄學玄風盛行文壇,不少有志者為通達曉理紛紛隱居山林,藉由少欲來尋找解脫之道。但在這種風潮下,也有不少掛羊頭賣狗肉者,只是為了博得世俗高名而矯情隱逸。王康琚否定這種假隱士的行徑,而認為只要心懷玄遠,與物終始,隱或不隱的外在表現並不重要。

王康琚在詩中也舉例說明,如隱逸始祖伯夷因為不想侍奉異朝政權,不得已才逃竄山林,採蕨類為生,最後餓死首陽山。處於亂世的老子雖然最後瀟灑頓隱,但年少時也曾經進入宮廷擔任吏職。太平盛世也會出現如堯舜時代的巢父,不顧世俗眼光隱居樹林,所以誰說盛明之世就不能隱居呢?

作者在此闡述了隱逸並非特殊情態,而是盛亂之際都有可能出現的現象,重點在於「推分得天和,矯性失至理」(順應本分才能體會自然之道,刻意矯飾自己性情反而偏離正道),所以不必逼迫自己去處在惡劣的環境中,才以為是真正的隱居之地。

新新名句

王康琚所言「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簡單來說就是只要內心是隱居情懷,不論任何環境都能修道。此說應有魏晉以降士人的共鳴,東晉郭象注解《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時,曾言:「夫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由此建立了隱居的「身心分離說」,並普受世人的接納。

到了唐代,又加上南宗禪「平常心是道」觀念的影響,主張身心合一,認為修養應該是身心雖俱在朝市,仍可得閒適之情。這種觀念大顯於白居易的詩〈中隱〉:「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將仕隱之間的關係釐清得更為透澈。

白居易企圖以「中隱說」來融會貫通大隱與小隱,他認為處於喧囂朝市的大隱難以清靜;而處於山林的歸隱又太刻苦冷清,不如中隱最好,既可有隱逸之情,亦能為官施展抱負,藉此鼓勵居於官場的士人亦不忘修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