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經典名句】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文心工作室 |2010.10.01
45757觀看次
字級

名句誕生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盡心章句上〉

讀懂名句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但是統治天下並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無災無難,是第一樂;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是第二樂;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對他們進行教育,是第三樂。君子有此三種樂趣,但是統治天下並不包括在其中。」

名句故事

在史記中,司馬遷寫到孟子,就嘆道:「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接著又說:「利,誠亂之始也。」

利益二字,即是混亂的根源;司馬遷有此感嘆,更何況身處於功利為主的戰國時代的孟子?然而,在這個混亂的時代中,孟子總是反其道而行,不談利,只談道德、談人性。孟子認為,人要求自我實現,就要對社會做出貢獻。但若有志難伸,無路可走時,又該怎麼辦?孟子要我們追尋內在的力量。

於是孟子說,真正的快樂未必完全是靠外在成就,比當帝王更快樂的事有三樣:「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這三樣快樂中,一是取決於天意,一是取決於他人,唯有第二樣是只要反求諸己,人人都能做到的。

孟子更進一步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提出的三件樂事,看似簡單,卻是追求人生充實與快樂的內涵。

孟子亦跟孔子一般,是個以教育英才為樂的好老師。孔子「有教無類」,孟子則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之化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顯然,孟子是將教育與家庭平安、心胸坦然並列,甚至超過王天下。

這是一種道德實踐的自樂之道,正如同顏回的「居陋巷,不改其樂」,內心對道德實踐的喜悅,與外在環境是無關的。孟子雖認為士人亦應該回饋社會,造福人民,但不應依賴政治;事實上,這君子三樂正是孟子一生奉行的寫照。

新說名句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後來衍伸出「俯仰無愧」、「當之無愧」、「問心無愧」等成語,皆有立身端正,上對天、下對人皆無愧於心的意思。《鏡花緣》中說:「對得天地君親,就可俯仰無愧。」抬出「天地君親」,頗有指天立誓之感,更讓人感到說這句話的人坦蕩蕩的胸懷。

曾說「新聞就是求生存」的新聞界大老王洪鈞先生,向來是個樂觀務實的人。有一回美國新聞自由調查團來訪問,當時英文仍不甚靈光的王洪鈞舉手發問,事後卻遭同學轟笑,但他不以為意。「我心中卻認為只要他聽得懂,我俯仰無愧。」做事自信滿滿的王洪鈞始終相信,成功的先決條件是肯定自己。

人生有各種目標,每個人得扮演各種角色,如何算是完成?如何才能扮演得稱職?我們無法對自己下評斷,能自我要求的,唯有「俯仰無愧」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