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春分 清明 穀雨

編著/宋兆麟 世界書局提供 |2010.09.03
1529觀看次
字級

春分約於陽曆三月二十一日前後,和秋分一樣,為南北半球晝夜均分,又為春季之半,故名春分。《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云:「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過去有一副春聯:「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晝夜不長不短,三年一閏五年再閏陰陽無差無錯。」對此說得最為明白。

春分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所以才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之說。

春分也是植樹造林的大好時機,古詩就有「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之句。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從古代起就很重視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在談到春分時,不得不提到春社。最初將「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立春後60天)稱為「社日」,一年有兩個社日,分別稱為「春社」及「秋社」。

社日要祭祀社神,因為祭祀活動多以村子為單位舉行,所以又稱「村社」。而社神又稱「土地神」,古時「春社」敬祀土地神以祈禱農業豐收,「秋社」敬祀土地神以酬謝農業獲得豐收。

清明在陽曆四月五日,雖然是一個節氣,由於各地在該日祭祖,加上官方和文人的提倡,清明已經成為一個全國性節日,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又是節日的大日子。

在農事安排上,清明是一個關鍵的時節,「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杏花朵朵開,春播巧安排」、「清明一到,農夫起跳。」表示一到清明節,農民都坐不住了,紛紛扛起農具,走上田間地頭,辛勤勞作了。由於大面積播種開始,農民急盼下雨,因此又有「春雨貴如油」、「清明前後一場雨,強如秀才中了舉」的農諺,如果清明前後能夠下一場透雨,對於農民來說真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祭祖掃墳,則是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如宋代詩人高菊澗〈清明〉一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陳文達《台灣縣志》記載:「清明,祀其祖先,祭掃墳墓……」

清明節除了掃墓外,還有許多民俗活動,諸如春遊、踏青、插柳、植樹、蕩鞦韆、擊球等都很盛行。

穀雨相當於陽曆四月二十日前後,從這天起雨量增多,對穀物生長有利,「清明穀雨緊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便是提醒人們抓住降雨時機,努力耕作,如《群芳譜》記載:「清明後十五日為穀雨,雨為天地之合氣,穀得雨而生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穀於水也……蓋穀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管子》:「時雨乃降,五穀百果乃登。」因此穀雨有「雨生百穀」的意思。

這個節氣的特點是氣溫升高,開始多雨,有時會出現彩虹,蚊蟲也陸續滋生,不過穀雨期間春風宜人,也是人們放風箏的季節,古人將農曆三月二十日定為「風箏節」,二十三日在雲南大理白族地區有「桃花節」,貴州苗族則過「爬山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