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拚經濟 推動兩岸和平發展

 |2010.07.04
1307觀看次
字級

隨著ECFA簽訂,兩岸經貿已有制度化安排,但在和平發展上,卻缺乏制度性協商對話。多位學者呼籲仿照ECFA架構成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由相關單位成立「兩岸及區域和平發展中心」,推動未來三十年、五十年和平發展協議。

ECFA簽訂後,兩岸主權問題勢必難以迴避。從歐盟經驗顯示,歐盟已從單純的經濟整合邁向政治整合,其處理主權方式值得兩岸參考。

不過,經濟整合不必然走向政治整合,歐盟各國間的貌合神離,顯示經濟整合未必替政治整合創造條件。因歐盟各國並非同文同種,經濟談判後,沒有下一步的文化、教育談判。

兩岸了解這個環節的重要,而主張後ECFA時代教育、文化先行;畢竟政治議題敏感度、脆弱度均高,需循序漸進。然而,ECFA所意涵的兩岸統合愈趨明確,綠營反ECFA的情緒也愈見焦慮。

有學者認為,台灣藍綠的政治鬥爭其實是「台灣意識」和「台灣精神」的爭執。「台灣精神」是個開放概念,企業家創造經濟奇蹟,王建民、盧彥勳揚威國際體壇,李安成為世界級導演,雲門舞集在各國贏得掌聲,都是「台灣精神」的具體展現。「台灣意識」卻是用來劃分「我群╱他群」的概念,民進黨用「愛台╱賣台」、「傾中╱本土」來排斥非我族類,切割台灣社會,挑激民眾對立情緒。

民進黨公共政策若以民意為依歸,以國家利益凌駕黨派利益,才能贏得人民信服與肯定。但兩岸政策卻是民進黨的盲點,盡在僵化意識型態打轉。如今ECFA簽訂,民進黨究竟要讓台商在大陸發揮「台灣精神」和各國企業競爭?還是要繼續用「台灣意識」把大家困在台灣?

六十、七十年代台灣創造經濟奇蹟時,大陸正處於文革的動亂,一方拚經濟,一方拚政治,一方國富民強,一方全民皆貧。這正是拚經濟與拚政治的不同。近二十年兩岸則倒過來,對岸全力拚經濟,成為全球工商龍頭,台灣則囿於「台灣意識」,全力拚政治,使經濟停滯不前,國民所得甚至低於二十年前。日本經濟趨勢專家大前研一談ECFA,認為是兩岸經貿發展的大勢所趨,而且是雙贏局面。如果台灣內部不能「經濟統合」,如何期盼朝野兩黨「政治統合」,全力拚政治的惡果,不言而喻。

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表示,ECFA為兩岸和平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中共國台辦主任王毅也正面回應,並對台灣希望後續能與其他經濟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表示可以理解,並稱在和平發展的大方向下,大陸會合情合理對待,務實妥善處理。

ECFA只是開端,能否推動三十年、五十年和平發展協議,端視大陸更宏觀、更王道,給台灣更大的自主性、更大的國際空間,展現更大的寬容自信。否則拚經濟又拚政治,只會使兩岸歧見更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