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記者 另類社會公器

羅智華、郭書宏 |2010.06.20
1488觀看次
字級

【記者羅智華、郭書宏專題報導】進入「People Post公民新聞平台」網站,映入眼簾的是涵蓋社會關懷、生態環保、社區改造、政治經濟等多元面向的影音新聞,乍看之下與國內電視新聞網站相似,但不同於主流媒體記者的產製過程,People Post公民新聞多數出自普羅大眾之手,從二○○七年四月開台迄今,已經累積了三萬九千多篇文章,為公民記者浪潮的興起,挹注一股重要力量。

何謂公民記者?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主任賴祥蔚表示,簡而言之,公民記者就是由公民來扮演記者的角色,從公民角度來論述與記錄事件。狹義的公民記者以社會公共事務為報導範疇;廣義則是報導公民自身的所見所聞。

網路帶動 公民記者興起

「公民記者的興起與網路的無遠弗屆密不可分」賴祥蔚表示,在網際網路未發達的年代,不易將訊息散布出去,更非人人有能力辦報紙、買頻道;但隨著網路時代的大鳴大放,使用者只要動動滑鼠,就能透過網路傳播將言論觀點傳送到天涯海角,現今大陸最火紅的民間意見領袖韓寒,就是透過一篇篇具有獨特觀點的網路文章而撐起自己的一片天。

除了網際網路的推波助瀾,也有學者認為公民記者的應運而生與主流媒體的日益商業化、愈來愈多的置入式行銷有很大關係。

主流媒體 角色漸受質疑

「當民眾覺得自己無法從傳統媒體中了解真相時,就會促使他們想要自己去挖掘真相」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管中祥表示,媒體之所以被稱為第四權,是因為媒體不會被其他權力凌駕。但隨著媒體為了利益考量,而有愈來愈多的政策廣告與商業置入行銷時,就會讓民眾開始對媒體所扮演的社會公器角色打上問號,進而思考由公民自己來寫新聞的可能性,希望藉此為更多弱勢團體發聲,報導更多不受主流媒體青睞的新聞事件。就像多數媒體已經不再關注的八八風災重建情況,直到今天仍有一群公民記者默默關心著,並透過文字與畫面來記錄當地的重建之路。

目前就讀新聞學研究所的陳同學,就是藉由公民記者角色,來為向來弱勢的原住民族群發聲。他表示,就讀新聞學研究所,就是希望將部落聲音傳達出去,而公民記者報導原住民的相關新聞,要真正投入部落文化中,才能為偏遠部落的發聲管道。

部落發聲 原住民不落人後

陳同學表示,台灣新聞頻道眾多,但原住民往往是被報導消費的對象,近兩、三年來公民新聞平台變多,年輕一輩的原住民,開始拿起手邊的數位相機,記錄部落發生的大小事,甚至傳達災區第一時間的現場狀況,再上傳網路,讓原住民的新聞從被動消費到主動參與。

「鼓吹部落的朋友共同加入公民記者行列,是我現階段的目標。」陳同學表示,原住民報導議題與關注焦點,不見得是主流媒體會報導的,但這是一種保存社區發展的紀錄。

「主流媒體礙於收視率與商業的考量,報導或許吸引人,但卻不見得是與自己切身的事務。」陳同學表示,公民記者雖然非專業出生,但起碼可以做到影響主流,讓大眾聽到不一樣的聲音,更希望藉由報導,將部落裡溫馨、正面的力量帶給大家,也讓大家能更認識原住民文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